贺州玉石林

旅游

贺州玉石林

简介
玉石林是贺州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位于八步区黄田镇,距市区18公里,与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温泉同在一条旅游线上;石林景区面积25公顷,总游览路程约13公里,观赏景点一百余处。
有科学依据,玉石林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星移斗转,风潜物化。漫长的地壳运动和长期的岩溶渗蚀,使这里的地层发生了断裂隆升,地质地貌产生了沧桑巨变。姑婆山燕山期花岗岩体侵入于古生代地层中,在泥盘系厚层灰岩的接触带上产生了一片蚀变大理岩化,并有热液矿脉贯入,矿脉主要成份为锡石、赤铁矿和脉石英。由于第四纪以来天气炎热多雨,矿脉顶部风化淋滤成为铁帽,并沿着大理石的垂直节理溶蚀风化,发育成喀斯特地貌形态,形成埋藏于铁帽和风化红土中的石林。贺州石林具有与众不同的岩石成分,别的石林皆为灰色岩石,唯独贺州石林的岩石成分为洁白色粗晶大理岩,大部分石柱由于长期受附生在其表面的苔藓类植物干枯风化被侵染成了黑色,使石林黑白灰相映衬,增添了许多迷人色彩。
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前,汉代以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历代朝廷都重视对封江的开发,因为它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通道之一。过去,有学者称之为“汉秦古道”,或称之为“潇贺古道”。
听说近年来,广东历史文化专家对古道研究有了新发现,认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很可能是个海陆联运的交通网络;“汉秦古道”便是海陆联运的主要交接通道之一;文物专家已在贺州发现其交接迹象。我市学者普遍认同广东专家的观点,称此道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岭南跨省出海通道之贺州古道”。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岭南海陆联运的第一交接点就在贺州古道。考古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贺州古道的一系列交接服务体系,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实现第一次海陆联运作出了重大贡献。贺州古道的开通,带来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黄河文化与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贺州的交融。现在,湘桂粤三省专家正在联手共建岭南文化圈,古道文化有望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贺州古道的开通,也带来了“封中” 一带的繁荣,“石林文化”便是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明。 “石林文化”是古道开通南北文化交融带来的成果,石林中的名人名言趣闻轶事,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见证。它见证了贺州古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见证了贺州历史文化作为“岭南文化摇篮”的灿烂与辉煌。二是科研价值:贺州石林的岩石内白外黑,独具特色。据专家考证,是泥盆系碳酸盐岩在中生代侵入姑婆山岩体的热力作用再发生变质作用,才使这里形成洁白如玉的粗晶大理岩,裸露的石柱由于长期受附生在其表面的苔藓类植物干枯风化而被侵染成了黑色,这是贺州石林发育的物质基础和特色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陈兆棉教授美其名曰“玉石林”。而且,石林中还有铁帽、锡矿、铁矿、矿化石英脉、侵入接触带等众多的地质成分,科研价值极大。三是文化价值:贺州石林就象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沙龙”,石朗气清,人文荟萃,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痕迹。名人名言、趣闻轶事与本地客家山歌、民间艺术相辉交映,形成了丰富灿烂独具特色的石林文化。石林文化既是贺州古道文化的构架,也是贺州古道文化的精髓。四是思想价值:贺州石林的人文景观中透射出贺州古人修学养生谋事追求的高境界。
贺州石林的文化内涵极深,专家学者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认为:(1)它是大自然与历史共同创造并赐予贺州人与全人类共享的一份最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2)它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岭南跨省出海通道之贺州古道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之一;(3)它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黄河文化与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过程中最活跃的一处文化沙龙;(4)它是见证贺州古文化作为岭南文化摇篮的最珍贵的一座历史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