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湖:咸宁的“文化名片“

旅游

向阳湖:咸宁的“文化名片“

在湖北乃至中国的土地上,很难再找出这么一个地方,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作家、艺术家、文博专家和学者,人数之多,实属罕见。这就是咸宁咸安区向阳湖镇。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机关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后,很快,“五七”干校这个“新生事物”被一条“最高指示”推广到了全国。据统计,当年中央一级机关开办的“五七”干校有106所,各省开办的有1497所。其中湖北著名的有咸宁和沙洋干校等。
向阳湖位于咸宁市郊,斧头湖和西凉湖旁,距城区17千米。向阳湖源自古云梦泽湿地的延伸,是鄂东南最平坦的湖区。咸宁本没有向阳湖这一名字,原来这片地方叫关阳湖,自北京的文化人下放到这里后,就给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向阳湖,据说是取自“朵朵葵花向太阳”、“社员就是向阳花”之意。
1969年9月至1974年12月,文化部在此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原中央文化部系统的6000多文化人及其家属,分3批先后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经历了为期3年左右的“思想改造”,说白了,有点类自古代的“流放地”。其中包括高级干部、专家、学者、作家、画家、名演员100多人。如冯雪峰、冰心、沈从文、周巍峙、臧克家、萧乾、张光年、陈白尘、严文井、韦君宜、郭小川、王世襄、罗哲文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烧砖盖房,围湖造田,短则一年,长则达5年之久。为当地留下了上万亩湖田和众多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至今仍保持完好的有近百栋)。更值得铭记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侯金镜等十余位文化人长眠在向阳湖畔。
人以名传,地以人传,向阳湖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镇,更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中一个永恒的地名。
咸宁干校总部设在甘棠,先遣队于1969年4月12日到达向阳湖。1969年9月26日,第一批大队人马离京下放咸宁,12月19日,来了第二批;1970年5月18日,又下放第三批。建校之初,在咸宁高中设有中转站和子弟学校。此外,还在武昌金口、乌龙泉两地设有家属连;驻扎在汀泗桥的十三连(人民出版社)烧石灰窑,在双溪的二十六连(新华书店储运公司)挖煤。
干校实行军事建制,初期是北京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驻校军宣队主管,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1970年6月2日,改由湖北军区73人组成的军宣队接替。干校劳动主要是围湖造田,搞粮、油、肉、蛋“四自给”;同时搞学习与批判,有一段开展深挖“五一六”运动。他们在向阳湖劳作生息,辛勤耕耘,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页。臧克家的《忆向阳》、郭小川的《花纹歌》、《楠竹歌》》、张光年的《向阳日记》以及上千幅关于向阳湖的画作等都是对当时咸宁风光的真实写照。一年之后,一批老弱病残约百余人转到鄂西北的丹江分校。即现在的文字605厂。稍后干校学员陆续调回北京,至1973年,大部分人离校。1974年12月底,咸宁干校被解散,合并于文化部另一所干校--原河北省静海的团泊洼(现属天津)。
向阳湖“五七”干校成为“文革”期间聚集知识分子最多的干校,规模仅次于黑龙江的柳河干校。据统计,6000多名知识分子下放到向阳湖后,在这里筑堤6500米、造田2000多亩、盖房1475间,还建立了档案馆、医院、机修厂、碾米厂、砖瓦厂、煤窑、石灰窑、渔业队等。为当地留下了上万亩湖田和众多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至今仍保持完好的有近百栋),已成为当地“经典建筑”。在向阳湖王六嘴村,还存有14幢红砖房,每幢共有7间面积分别约20平方米的小屋。在这些小屋的门头上,分别挂着“冯雪峰旧居”、“韦君宜旧居”、“楼适夷旧居”、“张天翼旧居”、“牛汉旧居”等等。他们在向阳湖截流河上,他们建造的五七桥、红旗桥、向阳桥至今还在使用,成为交通要道。
1979年,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内的重新确立,国务院于2月17日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干校寿终正寝,才成了历史名词。随着时间的流逝,名噪一时的向阳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当年的参与者也很少有人提及那一段历史,向阳湖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然而,这一段历史并没有因此湮灭。1995年,热心于文史资料搜集的咸宁市委研究室李城外偶然中发现了关于向阳湖的史料。1997年,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经历的回忆录和散文集。1998年,咸宁市正式立项建设“中国向阳湖文化村”,并着手对当时的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进行保护,规划中的“文化村”包括文化名人事迹陈列馆、文化碑林、文化广场、鄂南民俗馆等。目前,文化名人事迹陈列馆已具雏形,馆内以“历史在这里沉思”等为主题,展出照片143幅,名人手迹41件以及大量书信、手稿、画稿和实物。1997年和2001年人民文化出版社陆续出齐向阳湖文化书系(4部)。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入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国内“五七干校”第一次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咸安区政府批准设立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文物管理所”。一大批向阳湖古建筑、历史遗址得到抢救性保护。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总部旧址(“452”高地)、礼堂、食堂、王六嘴文化名人旧居群(17栋旧居)、红旗山名人旧址、“五七”桥、向阳桥、红旗桥、奶牛场、王家寨水库、水塔、烟囱、砖厂、窑厂、邮局、医院、学校、变电站等文物保存得相对完好。2006年“向阳湖文化”被国家档案局列为抢救项目。到目前为止,共有32批、600余人次的“五七”战士及其子女重返向阳湖参观联谊。
作为文化大师的“流放地”,向阳湖是一座沉积的文化金矿,成为文化人永远绕不开的文化心结。现向阳湖有“五.七”干校旧址、陈列馆等建筑,咸安将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主线,辐射到咸宁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及周边地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兴建三个旧址保护区(五.七区、红旗区和向阳区)、十个新项目(文化名人事迹陈列馆、文化碑廊、文化广场、满眼风光亭、青少年野营活动基地、文化娱乐休闲中心、鄂南民俗馆、垂钓中心、鸭棚荷风亭、水上游乐中心)、六条道路(向阳大道、五.七路、长堤路、湖心路、向阳路、红旗路)。并突出向阳湖天然特色,打造向阳湖品牌。

相关链接
据有关资料记载:咸宁干校总部设在甘棠“四五二高地”(海拔45.2米),即现在的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当年的向阳湖区,还包括现在的张公、宝塔,校部负责人有李晓祥、徐光霄、杨岩、聂鸣九、常萍等。先遣队下来的时间是1969年4月12日。同年9月26日,第一批大队人马离京下放咸宁,12月19日,来了第二批;1970年5月18日,又下放第三批。建校之初,在咸宁高中(现在的咸宁师专)设有中转站和子弟学校。此外,还在武昌金口、乌龙泉两地(当时均归咸宁地区管辖,今属武汉江夏区)设有家属连;驻扎在汀泗桥的十三连(人民出版社)烧石灰窑,在双溪的二十六连(新华书店储运公司)挖煤。
下设五个大队,二十六个连队。具体分布是:
第一大队:文化部办公厅、政治部、政研室、电影局、艺术局、出版局、文物局、计财司、联络司、教育司、群文司等。
第二大队:含北京图书馆(现改名国家图书馆)、文物出版社、文博研究所、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三家简称“革历博”)。
第三大队:含新华书店总店及北京发行所和储运公司、中国印刷公司、中印器材公司、人民出版社及农村读物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版本图书馆,以及红旗越剧团和勇进评剧团等。
第四大队:含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等。
第五大队,含中国电影公司及器材公司、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科学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科学研究所及洗印厂和幻灯厂、中国电影资料馆等。
下放向阳湖的知名人士主要有:
1、文化部领导:当时的副部长有李琦、赵辛初、徐光霄,后来担任副部长的有周巍峙(曾担任代部长)、司徒慧敏、吴雪、仲秋元和顾问马彦祥等;
2、作家:沈从文、冯雪峰、冰心、楼适夷、张天翼、孟超、陈白尘、萧乾、郭小川、李季、臧克家、张光年、严文井、韦君宜、牛汉、绿原等;
3、评论家:侯金镜、冯牧、许觉民、阎纲等;
4、翻译家:金人、孙用、纳训、赵少侯、刘辽逸、文洁若、许磊然、陈羽纶、孙绳武、蒋路等;
5、画家:邵宇、邹雅、刘继卣、冯忠莲、李平凡、秦岭云、卢光照、许麟庐、张世简、林锴、张立辰、张广、徐希、范曾等;
6、书法家:李长路、刘炳森、谢冰岩、佟韦、王景芬等;
7、出版家:陈翰伯、王子野、金灿然、史枚、陈原、王益、王仿子、丁树奇、范用、宋木文、刘杲、薛德震、陈早春、杨德炎等;
8、文博专家:吴仲超、唐兰、单士元、王冶秋、龙潜、刘九庵、耿宝昌、徐邦达、史树青、王世襄、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杨伯达、胡继高等;
9、学者:宋云彬、杨伯峻、马非百、赵守俨、陈迩冬、王利器、顾学颉、傅振伦、程代熙、林辰、周汝昌、周绍良、金冲及、王士菁、傅璇琮等;
10、编辑家:郑效洵、张惠卿、李侃、江秉祥、崔道怡、何启治等;
11、电影工作者,如唐瑜、洪臧、季洪、丁达明、胡健、韩生义、石梅音、王君壮、楼青兰、刘建中、康玉洁、徐真,以及后来成为影星的陈宝国等;
12、图书发行家,如汪轶千、郑士德、杜克等;
此外,还有书籍装帧艺术家(如曹辛之、张慈中)和曲艺家(如傅雪漪、黄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