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之行

旅游

骊山之行

初冬,久违世间生灵的艳阳骤然露出了她的微笑,仿佛古城西安已经顿生春意。
车,从市区驶入便捷的现代高速公路,奔向骊山脚下的华清宫......
沿途,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惜别了过去的风起漫天黄的风沙、窑洞和低矮的土屋,别具一格的民居小楼在葱绿交加的林荫中迭起,与使人为之神往的骊山辉相交应,勾画出一幅分外秀丽的山水民俗风光。
行径在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华清宫前眼看唐玄宗穷奢极侈、糜烂不堪的生活,曾愤不可抑地写下了那光照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在眼前萦绕……
秀丽的骊山山水,掩映着那漫漫的历史长卷,历史长卷则记录了从西周末年的幽王,到民国时代的蒋介石等无数王公贵族、手握权柄的统治者们,曾在骊山的许多荒淫无耻、反对人民的铁证。
华清宫是纯粹中国式的庭院。走进宫去,我没有在那苍翠欲滴的绿树丛间停歇,也没有在那水清见底的九龙汤边流连。虽然九龙汤平静如镜,姑娘们正在湖心荡舟,年轻人的笑声使这里的一草一木更发出了诱人的魅力,然而,我走过陂阤亭榭,经过曲折回廊,匆匆地前去寻觅史迹。
山坡下的一口大井边。井口正冒着腾腾热气。讲解员说:华清宫的温泉就是从这里流出的。几个同志用木桶把水吊起来,果然水很热。讲解员笑容可掬地介绍着泉水每小时的流量,所含的矿物质,能治疗多少疾病。但是讲解员忘记了介绍:这奔流了几千年的泉水,过去怎样为封建王朝和反动统治者们所霸占!我离开了泉井,去到“贵妃池”。这就是当年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出浴”场所。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公开对的外豪华浴池。正在等候洗浴的游客似乎有几分焦急,已经享用过泡浴的游客,坐在休息室里,显得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华清宫的最后一排房子,到是现代史的重要的历史遗迹——“西安事变”“兵谏”时蒋介石的宿地。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东北,蒋介石却对外屈膝求和,对内发动战争,命令东北军放弃了大好河山,退至关中,企图用来和西北军一起“剿共”。他自己也来到西安华清宫,进行“督战”。这激起了士兵们的愤慨。一九三六年,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带士兵,在此发起“兵谏”,逮捕了蒋介石,要求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西安事变”。现在,这里还存放着当年蒋介石所用过的物品,供游人参观。那玻璃窗上还有当年留下的三个圆圆弹孔,据说,“兵谏”的那天晚上,枪声响起,蒋介石从梦中惊醒,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跳窗向山里窜去。机警的士兵冲进房来,摸摸被窝还是热的,知道逃得不远,就向山里搜索,在半山腰有一个石缝,再上去,略转一个弯,缝更狭窄了,当年蒋介石只能把头钻在缝里,而翘在外面的屁股终于为兵士们发现,蒋介石即刻就成了俘虏。后来在这里用水泥修了一个亭子,便在亭檐上书上了“捉蒋亭”三个字,当然,现在这亭子上的“捉蒋亭”三字已经荡然无存了。也许,当年书上“捉蒋亭”和现在去掉“捉蒋亭”三字,都是为了政治需要,但无论是留还是去,“捉蒋亭”三字依然留在知晓的人们心中,或许这些知晓的人们还会带着他们的儿孙去瞻仰“捉蒋亭”,把“捉蒋亭”的由来告诉他们。
从华清宫到到“捉蒋亭”,达六百米之遥,当年是没有山路的。后来游人多了,才筑起了一条水泥路,小车可以盘旋而上。其实抄小路前行,很快就登上了山坡。从“捉蒋亭”向下看,整个临潼尽收眼底。城外四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整个华清池历历如绘,绿树、红榭,和闪闪发亮的池水,映衬得江山分外妖娆。从“捉蒋亭”向上望,山峰重叠,满山坡的苍松翠竹,而山路象银灰色的带子一样,在山崖间盘旋。封建王朝和反动统治者们所以要霸占骊山,不仅因为这里有温泉,还因为这里有美景,“骊山晚照”,就被誉为“关中八胜之一”。
现在,骊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全面开放,人们可以到这里自由呼吸,尽情欢欣鼓舞,“捉蒋亭”已成游人必到之处,自然人们会在这里笑谈蒋介石对外屈膝求和,对内发动战争,被国人所捉的丑事。
从“捉蒋亭”再拾级而上,有老君庙、老母庙、幽王的烽火台和唐玄宗的长生殿。这些“史迹”也像“捉蒋亭”一样,留下了统治者的许多荒唐的传说。西周末年,幽王在这里戏举烽火,戏弄来救驾的诸侯,以博取宠妃一笑,不久敌人真的进攻了,但烽火已经失信于诸侯,这位幽王终于丢掉了大好江山和自己的一条老命。……
从骊山回到华清宫,日已西斜,车在返回西安的途中行驶,回首骊山,绿树丛丛,亭宇依稀,不禁默默朗诵起郭沫若的一首诗来:“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杯荒冢掩皇玉;已驱硕鼠歌麟凤,定复台湾系犬羊;“捉蒋亭”边新有路,游春士女乐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