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美景——西岩山

旅游

会宁美景——西岩山

会宁城周边有三座大山,一在城之东,曰东山,一在城之南,曰桃花山,坐落于城西者,西岩山也。
西岩山又名“马原山”亦名“蒸饼山”,此皆古之名也。
会宁县志》记载:“马原山,县西南二里,来自陇西北岭,至龟岩山而止。其上平旷,周百余里形圆如饼,明太仆寺牧马之地,故名牧马原,又名蒸饼山。”
“其上平旷”故曰“原”,明代牧马于此故曰“马原”,其形如一圆饼,故曰“蒸饼”,今之人皆谓此山曰西岩山。
“太仆寺”乃明朝掌管牧马之署。明初,因征战已久,战马稀缺,朱元璋下令在陕甘设牧马之署。其时安定会宁一代“草场宽阔,水泉便利,地宜畜牧”,会宁因之亦成朝廷牧马之地,今通渭距会宁之地有名“马营”者,即因而来。
历史上的会宁,曾经为水草丰美林茂粮丰之地,唐贞观三年,朝廷下诏改会宁为“粟州”即为证也,以县志记载看,至少在明朝,会宁仍然为“草场宽阔,水泉便利”之地,只是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因战乱频繁,流民移居,垦荒过度,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会宁因之而成十年九旱之地。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期间, 曾在西岩山设指挥部阻击敌人,由此观之,西岩山也为**之“功臣”也。
山上有庙曰“东岳庙”,其庙建筑宏伟,美轮美奂,每至初一十五,山上钟鼓之声琅琅,诵经声之声袅袅,大有深山藏古寺之意境。
县志记载,东岳庙建于明代初年,嘉靖三十七年扩建,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光绪又重修,解放后此庙又经数次重修,现之东岳庙已为会宁之一大人文景观也。
会宁明代进士栗在庭少时曾在西岩山东岳庙读书,留下许多传说:
其一曰“红灯引路”:据传,栗在庭少时,每日读书于东岳庙内,每晚至天黑掌灯时方回,其母常于院墙边等候在廷归来,天黑时,每见在庭前后各有红灯笼一盏为其引路,若神佑然。其母知其必成大器,遂倍加呵护训导。忽一日天晚,在庭红灯笼少其一盏,其母大惊,细问之,方知在庭日间曾为人撰休书(离婚诉状)一份,遂严加训斥,后又耐心开导,并嘱其务必讨回休书焚烧,在庭依言而行,后全乎为两灯也。
其二曰“责罚判官”,此说更为神奇,言在庭少时读书于东岳庙,时庙内神像有尘土堆积,其师遂命在庭扫除,在廷顽皮偷懒,遂以扫帚责打神像并呵斥之,当晚其师朦胧中见一判官瘸腿至前,师惊问:“尊神因何病腿,来此有何见教。”判官叹曰:“你让栗在庭栗大人打扫卫生,栗大人迁怒于我,杖责我腿,故而举步维艰。”其师闻言,连连赔罪:“顽徒不肖,明日定当重责。”判官忙曰:“小小阴曹,岂敢怪罪栗大人,只望先生代为求情则可。”判官随将栗在庭打扫卫生时,如何杖责于他,又如何言说要将他发配荒蛮之地等情状告于其师,其师惊异非常,恍惚间醒来,原是一梦,次日在庭上学来时,其师细问,果如梦中所言,随命栗在庭前去庙内饶恕判官,在庭答应,随至庙内,其师在外偷觑,见在庭来至判官前呵斥曰:“多嘴多舌,敢在老师前告状,今天看在老师的面上先饶恕于你,下次多舌定当重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栗在庭虽非仙也,然其并非等闲之辈,县志记载,栗在庭,字应凤号瑞轩。明隆庆二年戊辰科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寻升吏、户两部给事中,后调山东佥宪,继任湖广左参议,擢山东参议,累官至河南布政使。以现代之推论,当属省部级官吏,我每上西岩山必去东岳庙,每去东岳庙总会想起栗在廷当年庙内读书之情景,俗话说“万物为真,人是假的”,观此,于我心有戚戚焉。
今年,会宁县政府筹划建设“西岩山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其一期工程包括“上水滴灌工程”与“绿化工程”两部分,经数月努力,已初显成效,远望西岩山已是郁郁葱葱矣!
如今,西岩山已是一处绝佳之旅游之处,山上树木葱葱,野花盛开,早晚来此游玩或锻炼者络绎不绝,登临西岩山,俯瞰会宁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豪迈之情油然而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