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的地质

旅游

苍南的地质

包括苍南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两次拼合、增置和三次裂角,2亿年以前已成为欧亚大陆板块的前缘。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使本地区构造复杂化,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大陆增生多旋回模式,基中起主导作用的旋回有:
11亿年前的晋宁运动,使东南古地块与中朝古地块碰撞、拼合、增生,其时苍南地壳已奠定基底。4亿年前的加里东旋回,进一步演化成大陆性块体。1.9亿年前的印支旋回,在地块边缘或断裂凹陷部位,受海浸而出现古代生海相沉积。嗣后,经地褶皱和浅变质,构面基底和上构造层。苍南中生代火山岩盖层之下,存在着古生代基底层。
距今1.9亿年,影响中国东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动动——燕山旋回兴起,东南大陆边缘遭到太平洋板自东而来俯冲的影响,已较稳定的大陆板块拉张变薄,并遭到强烈破坏。苍南处于脆弱的边缘,伴随地壳的重新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生长断裂,发生大规模的岩浆迸发,造成覆盖苍南全境的酸性火山岩充,形成地壳盖层,到晚白垩世,燕山旋回的火山活动停止,逐渐过渡到喜马拉雅山造旋回。
早期喜马拉雅旋回,在浙东以第三纪玄武岩浆喷溢为代表,而苍南却无任何岩浆活动迹象。从晚白垩世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地区曾强烈抬升,因风化、剥蚀作用,缺乏较好的堆积环境,致使苍南缺失这一地层,进入中更新世,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开始有第四纪沉积物,木本植物均已繁殖,并出现亚热带所具有的针阔混交林,当时鳌江尚只具雏形,流水作用还不十分活路,堆积物以洪积为主。晚更新世初斯,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流水作用活路,鳌江继续发育,并在山前地带出现洪积粘性土碎砾石层。晚更新世早期,苍南发生第四纪第一海侵,东部平原河流退缩,中期海水逐渐退却,鳌江下游形成内陆湖泊,湖盆曾两次扩大;中期末,出现第二次海侵,东部平原河谷出现海相地层;全新世初期,出现第三次海侵,鳌江流域伸入到观美和平阳县水头沟谷内。三次海侵一次强于一次,说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苍南地壳处于缓慢下降,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