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二)

旅游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二)

龙池

龙池在拜经台西北,岸上有石板铺之池中,是往年僧人挑水的地方。龙池虽不大,却很深,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枯。驻足池边,您定会发现一种身上有鳞、北黑腹红、尾巴很长的小动物,是恐龙时代的古生物蝾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子”,这便是龙池名称的由来。

龙池的龙子不同于一般的蜥蜴,他们可有神异之出!据说龙池的龙子不怕人,就像自家养的小猫小狗一样任人把玩,但不能带走,若带走就会在中途惹来麻烦。传说明朝末年,来宝华山受戒的一位和尚,听说龙池的龙子的不凡之处,但一点也不相信。受戒完毕离开宝华山之时,就偷偷捉了一只龙子藏在袖内,然后下山,登山过江。

那天艳阳高照。那和尚正坐在船头看江上的美景,却不知从何处刮来一阵风,把小船吹得遥遥晃晃。和尚认为江上五风还二尺浪呢,所以并不介意。

不料那风越刮越大,掀起九尺巨浪,将小船打得飘飘摇摇,就是翻覆。并且那风分明是怪风,专朝和尚坐的这条船吹,而江上其它船却平安无事。

那和尚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叹到:“原来宝华山龙池的龙子真的不能拿啊!”说罢,忙抖开衣袖,把龙子放了。脱身的龙子乘着那怪风,直飞上宝华山去了!

洞穴

在乌龙洞不远处有黄花洞,黄花洞位于设斋墩东北石门岩上,洞深约两丈有余。洞前地宽二丈余,垒石为岸,阁驾其上,旁有泉暗流。均为小池,浅而不溢,清澄涤尘。黄花洞原为宝志公悟道之处,后为僧人养鼠之地。宝华山的老鼠是僧人的小宠物,不仅在黄花洞中养,在寺院的厨房中也养。宝华山的老鼠一不糟蹋粮食,二不啃咬经书,三能将殿宇上的树叶衔去,四能解人意,一呼即至。老鼠如此通人性,实在奇怪。清朝乾隆皇帝登临宝华山时留下了“厨多鼠守粮”的诗句。

品子洞在黄花洞左侧,三洞口恰成“品”字排列,故名。石洞狭而长,俗名扁担洞。品子洞再往下走100左右,便是志公洞,在山的西北,由黄花洞北下百步可寻。洞高两丈余,广两丈余,深三四丈,外溢中宽,内有钟卢石、泉水等,相传宝志曾在洞中盘坐修心,故名。

宝华山另外的几个溶洞分别是:潮音洞:位于天溪岩下,洞深风击,回鸣之声如涛之观音,洞上敞如门,又名石门洞;古僧洞:在湖山之下,昔有西域跏趺洞中;东华洞:在山之西北,滨于江下,即钓鱼矶下,上有宝志林,为宝志和尚出家处。

将军洞

“将军洞”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所掘的煤洞。在20世纪中叶,许世友将军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防守东南,文革期间,率工兵和南京学生驻屯宝华山,挖掘江南煤田,并发誓要“北煤南运”,将军洞即为当年挖煤巷道。然而宝华山的地质不蕴良煤,历时四年,挖煤不成,仅留此洞。后经宝华旅游开发公司修葺,形成景点,供游人观光。

乌龙洞

宝华山有9个洞,乌龙洞是其中之一。乌龙洞位于宝华西华山之西南。此洞外小内阔,深约800米;洞内钟乳石遍布,滴水之声,响如击磬。该洞同时还有一线天两处。据说,有条乌龙隐居在里面。有关这条乌龙的传说也很神奇。据《宝华山志》载,明末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和尚一日在隆昌寺开堂授戒。他无意之中看到了一个僧人长得面色苍黑,相貌怪异,一点也不像人的样子,心里便明白几分。他突然用手点指那怪僧,大喝一声:“呔!孽畜,哪里走!”闻言那怪僧大吃一惊,急忙往外逃。众僧连忙追赶。追到乌龙洞口,那怪僧现出本相,化作一条乌龙,乘着一股黑风,逃进洞去,不再出来。至今,宝华山周边的百姓还传说宝华山上有龙,有人甚至说自己亲眼见过龙,见它摆着尾巴,昂着龙头,眺望长江,似有归江入海之意。

凑巧的是,1964年秋天,群众中又传说部队开山洞时,炸死一条蟒蛇,有两吨重。据当时任宝华公社党委书记的周起凤同志回忆,他当时确实从那支部队李营长处听说,讲真的曾炸死过一条巨蟒。巨蟒有八九米长,最粗处直径约有30公分,身褐色,有花纹。蛇在民间历来被称为“小龙”。那巨蟒是褐色的,又和《宝华山志》中记载的那条乌龙是同种颜色。种种巧合,引人遐想。无论是《宝华山志》中关于乌龙的记载,还是活灵活现的宝华山上“龙”的民间传说,这些都给宝华山蒙上了一层神话般迷人的色彩。

隆昌寺

隆昌寺又称宝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2008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宝志即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原型。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于是改称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禅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放戒是佛教仪式之一,大概相当于现代大学授予学位一般。隆昌寺戒坛为汉白玉所制,原为木结构,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和尚改为石制坛。据《宝华山志》载,见月造石戒坛时,开基的夜晚,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云霄,众山群楼,亮如白昼。隆昌寺律院先后放戒七十余期,戒僧遍及天下,东南亚、日本等地许多信徒也慕名前来受戒。凡取得隆昌寺工时牒的和尚,走遍全国大山名刹,都会得到热忱接待。

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如一座法坛。与众不同的是山门面北偏东,既小又僻。原来因皇上驾临寺院,故改山门面北以示接驾。至于山门较小,是因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将山门造小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避去尘俗烦扰。寺前还有一龙池,水位终年不变,可供数千人用水,僧人认为池水与长江相连。寺内所供佛像是贴金的香港天坛大佛的石膏小样,高5.24米,面含微笑,莲眼低垂,慈祥庄严,眉如新月,螺发复顶,神韵非凡,堪称东方艺术珍品。

风格独特的隆昌寺,属典型的明清建筑。周围还有10多处庙庵和一批人文景点。隆昌寺是国内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传戒道场,享誉海内外。该寺始建于梁朝,扩建于明代,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建筑宏伟,有999间半之称。由于寺庙建在山坳之中,史称“山为莲花瓣,寺在莲心中”。古寺被青山环抱,古木掩映,常年云锁雾罩,清静绝尘,盛夏无暑,真乃佛门名刹。历代达官贵人、名流雅士纷纷登山浏览,留下千古佳句,诗文百余篇。梁武帝、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曾驾临,史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六进隆昌寺,留下千古传说。明清时代,不仅全国70%的僧尼来此受戒,而且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僧尼也慕名专程赶来受戒。寺内至今珍藏着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家教徒赠送的玉佛、石佛、铜磬、法器,钦定镇山玉印,皇帝用过的万寿枕头、九龙杯和光绪年间铸造的可煮千斤大米的5口铁锅及铜殿、无梁殿等。宝华山名扬海内外,隆昌寺在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隆昌寺的山门面北而开,据说是为了方便水路而来的香客。隆昌寺的布局比较少见,不像通常寺庙那样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这样一路上去,它的山门却在一侧,里面分为东西寮房,一字排开的方丈室、藏经楼、大雄宝殿与左右厢楼以及正面的大悲楼组成一个大四合院,并与戒堂、铜殿、无梁殿等七个小院又组成了一个既独立又相连的方形庙宇,回廊相随,院院相通,非常巧妙。据说这种组合布局,主要是与律宗道场传戒所设十四个堂口有关,气势宏伟庄严而又井然有序,既表现了佛教传统的理性精神,又在高低错落、虚实对比中显示出极高的建筑艺术。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隆昌寺极平常的山门,向右一拐,进入四合大院,平正开阔的院落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显露出它的平静、亲和、不张显的风格。也许不是香期,寺内敬香的人并不太多,没有喧闹嘈杂的感觉,有的只是静穆平和的气氛。迎面走来一个老僧,身穿灰布僧袍,脚蹬黄色僧鞋,左手拄一个竹节拐杖。出了大四合院,由院内回廊就进入另一个四合院内,在这里有一个戒台堂,也就是学徒受戒的地方,这也是在其他寺庙很少见到的。宝华山隆昌寺是目前(2008年)国内最大的传戒道场,在历代律师的弘扬之下,宝华山律法得以深入人心。据说开始建的是一个木戒坛,康熙年间,又将木戒坛易以为石,分为上下两层,四周以层栏护之,并承以莲座,镂刻精美花纹,显得十分庄严沉稳。据宝华山志记载:“释见月造石戒坛,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霄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莫不骇异赞叹。”从此,数以十万计的求戒僧众从戒台上走下,取得“戒牒”而传佛法于天下。宝华山戒坛是至今依然在传戒的古戒坛之一。

宝华山四大怪

宝华山第一大怪

寺庙山门朝北开。中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从皇家到百姓住宅,正门都是朝南开,衙门道观寺院也基本如此。可是宝华山隆昌寺的正门却偏偏朝北开,这不能不说是件大怪事。 关于隆昌寺正门朝北的原因,传说是因为当年皇帝由北边上山,为迎皇帝,所以改寺门朝北。还有一说法讲该寺北临长江,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香客都由江上来宝华山,为方便江上来的香客,所以寺门朝北,面向长江。同时也正因为隆昌寺的寺门朝北开,宝华山隆昌寺与香港宝莲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宝莲寺的寺门也是朝北开的。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来宝华山考察发现了这一相同之处,于是从中撮合,宝莲寺将在南京铸造的天坛大佛赠送给隆昌寺,结下了佛门渊源。 隆昌寺的寺门与其他寺门相比显得非常小。这主要是隆昌寺是律宗寺院,戒规非常严格,僧人平时不能随便出入,有意将山门建的小;还有一说是,该寺的僧人功课很多,为使寺院安静,故将山门造的偏僻,以避免干扰。

宝华山第二大怪

戒公池水无涨落。寺门前的戒公池水大旱不干,大雨不涨,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定高度。该池是宝华山的四池之一。戒公池位于隆昌寺大门前,长、宽均为30余米,四周用石块垒砌,该池是三昧和尚建造的。据山志记载,潭龙与江神曾化为人形,自愿来为宝华山第一代祖三昧法师护戒,被三昧呼为“戒公”,戒公池由此得名。在宝华山鼎盛时期,上千名和尚都喝的这池中的水。池侧有20多棵银杏树,最大树身周长3.2米,高30多米。池中有怪石,露出水面,人称象鼻石,至今可见。石上有树,名曰婆罗,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但始终只有一米多高,只有大拇指头粗细,世所罕见,叹为奇树,不知哪朝栽植,1984年被盗。另外,戒公池内还生活着巨红鲤鱼、巨蚌、巨鳖等。

宝华山第三大怪

和尚、尼姑在一块。除了戒律严明外,隆昌寺授戒的特点也是独特的,既授男众,也授女众,所以民间俗称“和尚尼姑住一块”,其实就是说同在一个寺庙里受戒。,尼姑来此受戒住在师姑楼,戒期一年。

宝华山第四大怪

传说韦驮菩萨是“活”的。因为相传隆昌寺的韦驮特别灵验,故人称是“活”的,其地位也就不凡了。相传宝华山第七代祖文海本是寺中一个挑烘种菜的粗陋不堪的和尚,但有“慧根”。山中第六代祖圆寂后,韦驮菩萨显灵,示意众僧,让文海做了第七代祖,年轻的文海继位后,备受大和尚的捉弄,痛苦不堪。无奈之下,他用草绳将自己和韦驮绑在一起,准备和他同归天国。不料三天后,他竟大彻大悟,从目不识丁的文盲一下变成了聪慧无比的高僧……既然韦驮菩萨有化愚为圣的法力,那么也定能消灾避祸,有求必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