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镇秋园

旅游

板浦镇秋园

秋园位于板浦镇(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为民国时期盐业界名人缪秋杰所建。板浦自古便为两淮地区重要的产盐区之一,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有名的淮北[1]“盐都”,又逐步发展成为苏北地区的南北交通枢纽,盛极一时。民国时期,淮北盐务稽核所、两淮盐运使公署等盐务机关曾设于此。缪秋杰(1889-1966),字剑霜,号青霞,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上海[1]。缪氏自1913年入盐务稽核所,初时为来华协助整理盐务的英国人丁恩的秘书,后担任地区和全国盐务机关领导职务,毕生致力于盐政改革和建设,卓有建树,其事迹有《缪秋杰与民国盐务》一书记载。
据《灌云文史资料》所述,民国十九年(1930年),时任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经理的缪秋杰(于1932年兼任两淮盐运使)在板浦始建秋园,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具规模,但仍未完成全部的构筑计划。该园为突出缪秋杰的个人影响和功绩,取其姓名中的“秋”字,命名为“秋园”。秋园规划之宏伟,工程之浩繁,土地之广阔,耗资之巨大,在淮北来说,还是首屈一指,不失为别具一格的山水园[2]。但缪秋杰为建此园,除盐税外,每包盐又加收所谓的“公益捐”二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反对。后其被迫将“秋园”二字去掉,但并未定其他名称,因而人们仍一直称之为“秋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缪秋杰离职后调任四川盐运使,板浦盐商们为感谢其对淮北盐务所做出的贡献,在秋园内立一“去思碑”,由清末举人、板浦商人汪乐安手书“泽被淮鹾[2]”四个大字。
1938年5月,板浦开始遭到日机轰炸。1939年,在日军侵占板浦前夕,盐务局撤逃,灌云县政府奉行“焦土抗战”政策,将秋园内建筑全部焚毁[3]。日军占领后,又将秋园的废墟作为屠杀中国人民的刑场。其后战火纷飞,又经历十年动乱等动荡年代,园内原有建筑大部已荡然无存。解放后,园内成为板浦的果木生产区。
1996年底,板浦果园在县、镇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规划修复秋园,但只建成一座仿古大门,其上由缪秋杰的女婿、曾任国家农牧渔业部部长的何康题写“秋园”二字,其余规划因种种原因夭折。2009年5月20日,板浦首遭日机轰炸70周年之际,又在秋园立起一块“日机轰炸板浦遇难同胞纪念碑”,以昭示后人。
2 造园意旨
民国时期,政府奉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其核心都是以民为本。而由西方传入的新的园林类型——公园,是区别与中国传统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是为大众服务、可供一切人平等享受的场所。所以,公园被民国政府作为园林的主要发展形式。缪秋杰初到板浦,即填平一死河修建中心大马路,改善板浦古镇面貌,后又于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的对面兴建秋园。因板浦僻处一隅,文化娱乐设施极少,缪氏兴筑此园,主要是为了调剂盐务员工的业余生活,所以在礼堂内有时也举行京剧演唱等娱乐活动[3]。随后秋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当地首个公园。据附近居民回忆,园内还建有球场和一个小型动物园。虽由秋园的命名可推测,缪氏建园不可避免地带有些许为表政绩和其爱民之心的政治色彩,但如上所述足以可见,兴建秋园,是缪氏为满足公众娱乐休闲的多样需求而做出的可贵尝试。同时,秋园的规划依其时淮北盐区地势由人工理水堆山而成,并在园内建有一淮北盐场的模型,别具一格地将淮北盐区的地理与文化特色融于园林之中,亦是淮盐文化的重要体现。
3 造园特色

3.1 总体布局
此园虽已被毁,只余部分残迹,但通过文献考证、现场踏勘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依然可以相对准确地廓清其基本格局。
秋园占地共一百余亩,近方形。《园冶》中有云:“三分匠意,七分主人”。缪秋杰建园,模拟其所辖盐区的自然地理形势造山理水,且无自然山水作为依托,而是在平地上大量凿池堆山。规划时依照当时淮北地区的盐河、云台山、海州山和大伊山等地理形势进行总体布局。据《灌云文史资料》中记载和现场调研可推测,当时园南部开挖有“潮指河”,河东南侧模仿“如意山”(今伊芦山)堆山,“潮指河”向西汇入“盐河”,并有“大伊山”挺立于南侧。“盐河”水面宽阔,视野开朗,向西北延伸,与“半边河”汇流,西北侧有“海州山”横亘。“半边河”蜿蜒如带,绕园而行,横贯“北云台山”与“南云台山”,后又与“潮指河”相汇。园内山环水抱,水面开合有致,空间层次丰富多变,暗合自然之态。其造山理水虽不如江南私家园林之精巧细致,但整体效果却更为大气。现“盐河”、“潮指河”和“半边河”仍有部分遗留下来,可一窥得见当时景致。
秋园正门位于园东侧,为木柱草顶。周围不设围墙,而是以人工河道与园外分隔开来,并在沿岸种植垂柳,河面上横跨几座石拱桥,人工与自然融合,浑然一体。全园由一条主路横贯东西,两侧有修剪成型的植物造型和花篱,植物景观丰富。园北部为模仿江南园林风格而建的花圃,有曲径通幽的木栏花廊相连接,并有景亭点缀于花木之中。园东南为一大草坪,坪中心以双色的草栽培装饰成两淮盐务局的“卤”字局徽,视野开阔。沿草坪向南为一莲池,池中以小花石堆叠成一座小山。花石形状各异,千姿百态。依山砌石为岸,其上间植松柏花木,成“小花山”与“红莲池”之景。莲池北端建一礼堂,为秋园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园西北为淮北各盐区位置示意实体模型,占地约二百九十平方米。整个模型微缩了当时淮北板浦、中正、济南、涛青四场盐区滩池的景观,且每一盐区均标有地名。园内还规划有一个露天球场和一个小型动物园,但现以无资料和遗迹可推测两者的规模和位置。
3.2 建筑与小品
园内建筑在全园中所占面积比较小,且多已被毁。仅能从史料中得知,园内荷池北端的欧式礼堂为规模最大的建筑物,且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园北部花圃内曾建有亭廊组合,其中有圆形的“景陶亭”和六角茅亭各一座,现均已被毁。所幸有一张珍贵照片,记录了1933年前后缪秋杰在秋园内的情景,而照片中后方的便是“景陶亭”(图2)。该亭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所建,是秋园最早的建筑物。缪氏为纪念清朝盐务大臣陶澎,故名曰“景陶”。亭四面砌有石阶六级,为六柱、圆形平顶,以茅草覆顶。亭两侧均有花廊,廊两侧有座椅,其园林建筑的风格和样式糅合了许多西式建筑的影响。亭廊四周均花团锦簇、树木葱郁。另一茅亭,据记载为六角亭,且以红草盖顶、红漆雕柱,卷檐下有木刻花饰,栩栩如生。亭东南亦有廊相接。
现园内还有两座石桥残存。一为“盐河”上的“龟腰桥”,据记载是以二十根石柱作桩,五十块长条石作为桥面,因桥的拱形与龟甲相似而得名(图3)。一为“半边河”上的小桥(图4)。两者形式均简洁明快,后者在桥栏板上的镂空图案更是有别于中国传统园林,为近代园林装饰风格的体现。
3.3 植物造景
秋园注重以植物景观为主要特色,建筑为辅。园内曽种植有松、柏、垂柳、菊、莲、牡丹、芍药、玉兰、月季、茶花和美人蕉等园林植物。其中尤以秋菊为盛,以秋景之美暗合园名。而园南部的局部平地则铺设草坪,坪中心以双色的草栽培成两淮盐务局的“卤”字局徽,与传统园林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且园中更有许多立体式的植物造型,如取材于当地云台山的孙悟空、白鹤等,以松柏修剪而成,精巧生动,趣味盎然。由此可见,秋园内不仅有自然式的传统植物配置形式,还运用草坪、树篱等植物要素修剪成型,营造出丰富的植物景观,充分体现了当时西方园林对我国园林建设的影响。
4 结语
江苏近代公园与中国其它省、市的近代公园一样,较之漫长封建社会中的皇家、士人园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4]。对比与其同时代的江苏近代公园,秋园不仅占地规模非常之大,还展示了“盐都”板浦独有的淮盐文化特色。且当时的公园,大部分为依托自然山水或利用故址所建,秋园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淮北盐区,平地而建,确是开创了当地公园建设的先河,乃至对其后苏北地区的近代公园建设亦有所影响。其在植物配置、建筑形式等方面亦有借鉴欧式之手法,与中国传统园林相结合,这成为江苏近代园林受西洋园林影响的重要事实。因此,尽管秋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作意境、艺术技巧和建筑风格稍显凌乱,中西风格合而不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与尝试。保护、创新恢复和建设秋园,对于继承当地淮盐文化、改善城市环境和再创板浦古镇辉煌,均有重大意义。

@梧桐子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