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十八站遗址

旅游

大兴安岭——十八站遗址

大兴安岭的地理概貌与名称解释大兴安岭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它东临小兴安岭山脉,西临呼伦贝尔草原,南至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大兴安岭山脉的整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山势不太高,却很完整,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至300公里,海拔在1100至1400米之间,总面积约为8.4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区。大兴安岭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2′至127°00′,北纬50°10′至53°33′。


大兴安岭山脉位于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及其结合部,其地貌是在内外引力作用下,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而形成现代的样貌。山体是由古老褶皱断块构成,由石英粗面岩和花岗岩组成。按地貌成因的原则进行归类,大兴安岭地区的地貌属于中山、低山和台原地貌,台原为其主要地貌。因历经流水侵蚀、风蚀、冰川作用及地质的不断变化,本地区的主要地貌特点为:①表面虽为丘陵状,但绝大部分山顶部呈浑圆状,且相对高度低,故山峰多分散、孤立、几乎没有连绵不断的现象。②由于气候的原因山的东西坡有显著的差异,东侧迎风且河流水量较大,溯源侵蚀的作用远较于西侧强烈,因而山体崎岖,东侧呈陡峻状,西侧则反之呈平缓之势。由于大兴安岭独特的地理概貌,因此,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国重要的分界线。
首先,从地势上看,它是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山脉以西多高原和山地,以东多平原和丘陵。其次,从气候上来看,它是湿润与非湿润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看,它是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从降水量上来看,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穿过,促使其东西两侧地域差别的出现,即以东多森林,以西多草原;从农业地域类型上来看,它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沿革与遗址从呼玛十八站遗址来看,人类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在大兴安岭地区劳动、繁衍和生息了。呼玛十八站遗址是我国最北部的一处旧石器晚期时代遗址,距今有2万多年的历史。该遗址是中国科学院于 1975-1976 年在大兴安岭东部、呼玛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上挖掘的,因其处于塔河县十八站境内而得名。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 52°125′,东经’ 125°25′。这里无论是从水源还是温度上都比较适于古人类居住。该遗址共分六层,从挖掘到的石器来看,石器的材料由坚硬而有韧性的燧石、细砂岩和黑曜石等组成。古人类聪明的采用了压制和打制并存的方式来制作这些石制品。现挖掘的石制品总计 1070 件,其中主要为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这些石器形制精美,技艺精湛,充分表明它虽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但也是该时期的发达阶段,它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