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位于江西省井冈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开放,该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基本陈列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县及湖南的炎陵、茶陵县等,总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于1927年10月27日胜利到达茨坪,随后逐步改造了袁文才、王佐部队。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1928年5月4日,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接着,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和制定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政策,决定在湘赣边界全面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一个全面建党、建军、建政的新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的立脚点,武装力量的集合点和革命胜利的出发点,它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
1965年5月,在阔别井冈山38年后,毛泽东同志重上经历血与火洗炼的井冈山,感慨万千地告诫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1972年11月中旬,满怀对红土地的深厚情谊的邓小平同志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在井冈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它不朽的功绩也永远彪炳于中国革命的史册。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号工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遵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在李长春同志亲自提出、倡导和关心下,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05年9月开工建设。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一号工程”建设,省委常委会多次开会讨论,省委宣传部领导组织有关专家一起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布展工作。历时两年,2007年10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顺利建成开馆,成为宏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往开来,不断开创新的伟大事业。
1989年10月,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登上井冈山,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是革命的摇篮,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我看这一点很重要。” 他并且意味深长地指出:“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2001年6月3日,在建党8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多次强调坚持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明确指出:“井冈山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党和全国上下始终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2003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江西时明确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突破,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2004年,遵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建设列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项目;
2005年8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展大纲修改10余次后,基本定稿;
2005年9月,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重建工程开工建设;
2006年7月18日,博物馆四层框架结构的主体工程提前32天封顶,走在全国3个“一号工程”项目的最前列,建设工程也获得了质检部门“优良工程”的评定;
2007年10月27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正式开馆,李长春出席开馆仪式并为展馆揭幕,占地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