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简介

旅游

外八庙简介

外八庙建筑雄伟壮观,融合汉、藏、蒙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其中雕刻、塑像、壁画皆为清代艺术精品。普宁寺的建筑与西藏桑耶寺相仿,其曼荼罗(坛)全国知名。大乘之阁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达110吨,堪称全国第一。普陀宗乘之庙规模最大,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大红台可与拉萨布达拉宫红宫相媲美,内有万法归一、权衡三界、慈航普渡等殿阁楼台,皆为铜鎏金瓦铺盖,内有大量的铜质佛像。须弥福寿之庙系乾隆四十五年为接待六世班禅来京朝觐祝寿而修建的,庙内建筑豪华,文物资料丰富。记载清朝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土尔扈特归顺记>等都存于庙内。 在河北省承德市清代离宫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属8座寺庙管辖,所以通称“外八庙”。这些建筑群陆续建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承德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外八庙建筑雄伟壮观,融合汉、藏、蒙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其中雕刻、塑像、壁画皆为清代艺术精品。按时间排列,首先营建的是溥仁寺和溥善寺(已毁)。这两座寺院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诸部王公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请旨建造的。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为纪念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族首领噶尔丹煽动的武装叛乱而建造的。普宁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一般汉族寺庙形式,后部是以大乘阁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群。大乘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20多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雕像。乾隆二十五年,在普宁寺旁增建普佑寺。乾隆二十九年建安远庙,俗称伊犁庙,是为新疆达什达瓦部二千余众迁居热河后提供参拜之所而建。此庙有三层墙廊围绕,中为普渡殿,有三重檐,黑色琉璃瓦顶。乾隆三十一年建普乐寺以纪念土尔扈特、左右哈萨克、布鲁特等族归顺清朝。寺后部是一座“坛城”,下为两层石台,台上建立重檐攒尖圆殿,称旭光阁,阁内安放一座立体坛城模型。乾隆三十二年建普陀宗乘之庙,作为庆祝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蒙古和土尔扈特王公进贡朝贺之所,俗称“小布达拉宫”,西藏达赖喇嘛到热河觐见时多居此处。普陀宗乘之庙仿藏式建筑修造,依山就势,自由布置了众多的红白台和塔门,最后为高25米的大红台。乾隆三十七年建广安寺(已毁)。乾隆三十九年建殊像寺,寺的布局仿照五台山殊像寺。同年又仿浙江海宁安国寺的形制建罗汉堂(已毁)。最后于乾隆四十五年建须弥福寿之庙,是为西藏班禅喇嘛到热河祝贺乾隆七十寿辰,特建此庙作为班禅行宫。庙中有大红台建于中部山上,北部建有一座汉族建筑式样的八角琉璃万寿塔。 外八庙中有些寺庙是出于政治原因,仿照西藏、新疆兄弟民族著名寺院形制建造的。例如普宁寺仿西藏扎囊桑鸢寺,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普陀宗乘之庙仿拉萨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制不仅应用了琉璃瓦顶、方亭、牌楼、彩画等汉族建筑传统手法,同时也应用了红白高台、群楼、梯形窗、喇嘛塔、镏金铜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建筑形式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