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文塔立于泷江曲水环抱的一个半岛上,建于明万历39年(1611年),塔高47米,建筑宏伟壮观,是罗定年代最早的高层建筑。文塔地处曲水环抱之中,与神滩庙妆楼双峰相对,河上七级浮屠映照波心,登青云桥揽胜有宝光荡漾之趣,成为明清罗定八景之一,曰:“东桥塔照”。
宝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层塔檐微微翘起,状如绽开的花瓣,整个塔身有如七朵盛开的花儿叠成,顶层由一铁柱直插苍穹构成塔尖,四周用铁链牵护,形若伸出的花蕊。远远望去,宛如一座色彩华丽的花塔。塔顶的连花座铁柱总重逾7吨,为广东古塔之最,铁柱上镌刻有造塔时的建塔铭,也是迄今我省已发现和保留最完好的有绝对年代的铁铸塔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定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秦属南海郡、汉隶段溪县、宋朝为泷水县,明朝万历5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据介绍,当时只有州府才有建塔的资格,因为当时罗定平乱,百姓为了庆祝安稳的生活便建造了七层八角塔——罗定文塔。
文塔的建造比较特殊,每层中间都有一层腾空阁,所以实际上是两层才构成了一层。考虑到一条楼梯直通塔顶容易造成倾斜,而且塔顶是生铁铸造、但塔身却是木材建造,当时的罗定百姓可谓独具匠心,每一层的楼梯都建在不同方向,以更好地平衡塔身所承受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