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苇荡到“荷园”
“荷仙故里”成了湿地公园
古射阳河,烟波浩渺,芦荻丛生。历代的文人墨客途经此地,总因不同的心境而诗兴大发。北宋的范仲淹、南宋的杨万里、元代的萨都剌、清代的蒲松龄和孔尚任都曾即兴咏诗,抒发情怀。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射阳湖除了白花花的水面外,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荡。
但如今“烟水溟濛鼓枻归,萧萧败苇几重围”已不复在。水利专家徐炳顺表示,史料记载明万历“分黄夺淮”后,黄河的泥沙进入射阳湖,开始淤积。崇祯年间,通往射阳湖的港汊小河淤塞,射阳湖几乎淤成平陆。由于泥沙淤积,加速了射阳湖的衰退过程,使之逐渐变小、变浅、解体,分化成许许多多的小小的湖荡。到上世纪20年代初,射阳湖面积尚为400平方公里,分属阜宁、淮安、建湖、盐城、宝应五县管辖。60年代开始大规模围湖造田,80年代大规模圈圩养殖,湖荡面积大规模缩小,至2000年,射阳湖地区湖荡面积仅存35平方公里。“水小时犹见湖盆,汛后,只见溪涧不见湖,平均水深只有0.7米。”徐炳顺感慨地说。
而曾让蒲松龄写下“射阳湖上草芊芊”的芦苇,曾是里下河风光中的一绝的射阳湖千里芦荡,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偶尔在岸边,能够发现几簇芦苇摇曳。“以前的射阳湖人是靠水吃饭的。”邵根林介绍,芦苇荡就跟现在的儿童乐园一样,夏日的午后,时常能见到孩子在水里嬉戏,水中的鱼虾、芦苇荡里的野鸟蛋都是射阳湖人的美味。“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条小木船在船上多抖几下子,船都会翻掉。人们就在射阳湖里捕鱼,芦苇荡里讨生活。”邵根林说,到了芦苇枯萎的季节,大片的芦苇都要被割掉,制成芦席,还有的捆成扎铺房顶,或是当柴火。“还有人用芦苇做成芦窝子,就是一大团芦苇放在水面上,到了下午用网从下面兜,一兜都是一大群鱼。”当地老人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他们似乎都回到了从前的芦苇荡生活中。
“后来随着围湖造田,圩田养鱼,芦苇荡越来越少。”射阳湖镇文化站原副站长戴学来介绍,不过现在想在射阳湖看成片的芦苇也是能看到的,“我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
驱车从古邗沟码头到戴学来所说的“好地方”荷园,并不远。当地人所说的荷园其实也是射阳湖的一部分。从荷园的芙蓉码头上船,行驶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一大片的芦苇荡。戴学来介绍,“荷园”里的芦苇荡是古射阳湖的缩影。去射阳湖的时节,芦苇还郁郁葱葱地丛生着,秆叶扶流,迎风摇曳,映水成趣。船轻轻从芦苇荡里行过,但时不时还是惊起了隐藏在其中的白鹭、水鸟。想必到了入秋秆秆吐穗,芦苇翻白开花时节,这白茫茫的一大片芦苇荡,一定更让人叹为观止。
还未曾到盛夏季节,“荷园”里的荷叶才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到了盛夏时节,想必莲叶铺天盖地,荷花繁若星辰,颇有文人笔下“接天莲叶”、“荷叶田田”的景致呢。
而在当地的传说中,射阳湖就是“荷仙故里”,建造“荷园”这一省级湿地公园,正是将射阳湖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