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漕运故道到深水良港
昔日“通湖街”如今旅游景点
史料记载,“射阳”二字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古籍《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
其实,射阳湖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登场。吴王夫差北上伐齐,为便于军力和粮草的运输,自扬州开凿邗沟。古邗沟南起邗城以南的长江,向北打通一系列湖泊,在现在的高邮折向东北,进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
当时的射阳湖数倍于今。宋代《太平寰宇记》称“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它作为邗沟河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十分关键。宋元时期,扬州运道由白马湖经射阳湖至淮河;明永乐年间,陈瑄开凿清江浦河,就此改变了邗沟与淮河的连接方式,于是船只由白马湖直达淮安,扬州运道从此不再经过射阳湖达淮。在使用长达1900年后,作为运道的射阳湖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沿着昔日项羽驻兵的驻马街往北走上五六百米,就能到达射阳湖畔。很难相信,眼前的墨绿色湖面上漂浮着青苔和浮萍的小湖,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烟波浩渺的盛大湖泊射阳湖。湖畔是正在修整中的码头,有数十艘大小船只停靠在岸边,显得有些拥挤。码头边的小店里,几位老人正在闲聊着家常。今年已经73岁的店主邵根林在这一带住了有几十年了。他说,听老年人讲,这里曾经是古邗沟的漕运码头。
“我们小的时候,射阳湖上还没有圩田,湖特别大,一眼看不到边,满眼不是芦苇就是白水。”邵根林说,那年月公路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出门赶集走亲戚,全靠射阳湖上的轮船,现在轮船也停开了。“不过射阳湖的物产还是一样的丰富,如果你们前一向时来,能看到码头边一溜边几十条小船,都是到射阳湖来"淘螺蛳"的。”
当地的“活历史”高建础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据记载,当时的里下河一带有五个比较大的码头,包括沙沟、建湖码头等,射阳湖镇上的这一处邗沟码头据说是当时最大、吃水最深、最好的良港。”高建础说,从前的射阳湖镇人是靠湖吃饭的,而镇上的主街,据传就是项羽驻过兵的街,也是因着射阳湖才渐渐发展起来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等都曾住在这条街上。可以想见,当时的射阳湖水域广阔,湖面上帆影点点,波光粼粼。而码头一带必然是地号殷繁,店铺、作坊林立。来往不息的船只载着全国各地的货品来此地歇脚,走街串巷的商贩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而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虽然这条漕运道早已不用,但是驻马街却渐渐繁盛起来。“当时的街道上有远近闻名的龙凤鞭炮,有让人垂涎三尺的"虾籽"酱油。”高建础有点感慨地说,现在驻马街经过修整,变成当地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