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迹——古谯楼

旅游

莆田古迹——古谯楼

古谯楼坐落于福建莆田市区中心文献路中段。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893年),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骚乱,又被焚毁。至隆庆五年(1571年)才重建,分守阴武卿书匾“壶兰雄镇”。现存古谯楼建筑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的。

古谯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底层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石额,马夔陛书;基台东西端突出成“凹 ”字形。二层楼阁为木质结构,重檐歇山造。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 宏大,部分结构尚保留明末清初遗迹。三层周围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二、三层共有100根木柱。这是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莆田人常把她当作“兴化府”的象征。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谯楼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以漕运使杨克让奏请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时知军段鹏所建。楼本为内城附在城垣上的月城(即子城)的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于城台上重建层楼,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明嘉靖年间(1522~1566)楼焚于倭乱,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陈武卿重建时匾曰: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建,三十一年复火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知府卞永嘉重建,时于楼门洞南面的门额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清嘉庆八年间(1803)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今楼上还镶有一通嘉庆重修“天一楼”记的碑刻。“天一楼”为清代古谯楼的又一别称。
楼的后面原是北宋初尚书陈靖的宅第,后捐为莆田县都巡检廨,军治迁至莆田后,这里先后是宋代军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为明清卫署的所在地。署中有地方长官办公的正厅,正厅东有宋进士题名处的“桂籍堂”,小厅东有“清心堂”。宋代谯门内之东有回车院,是郡守任满寓居之处,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为签厅。谯门之西,宋绍兴九年(1139)知军孙荩重建有中门,谯楼下之左、曾建有宣诏亭,谯楼下之右,曾建有班春亭,谯楼外的宣化坊之南,曾建有手诏亭。因此,原为子城城门楼的古谯楼,是历史上莆田作为八闽行政区之一的见证。
据载,宋绍兴六年(1136)在城台上就是依旧制重建的层楼。自汉至南北朝,各地城门楼多为二层或三层。隋代洛阳则天城门楼为二层。自唐至元,城门楼都是单层的。古代谯楼下部柱身很高,顶上仅小楼以备登临、了望、警戒之用。故莆田市谯楼实为城门楼旧制,又有唐前城门楼遗风。

古谯楼的造型颇具地方特色。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屋顶。由于采用调节椽板在屋脊一端的高度的手法,使整体屋面形成优美的中凹曲面。上层山墙外出廊檐成为歇山顶,提高了建筑等级,造型也美。由于上、下两重檐之间的外圈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栏杆石,给人外观上宛如完整的一层楼的感觉,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外观尺度,显得更加高大壮观。而上层南面外廊石栏杆,以间为单位向外拱出,正与城台南墙拱出的弧形上下呼应,亦显出造型艺术的匠心所在。

坐落朝向

古谯楼的坐落朝向与昔日整座城市的坐落朝向相同,在生态、自然环境的科学讲求上是一致的,这是古代堪舆中科学合理成份在建楼选址朝向上的运用。清代知府马夔陛在其登楼记中赞叹:“暇日与诸君登楼而揽莆阳之形胜,壶公、九华、木兰、寿溪环拱映带,山川之秀洵甲闽中矣,将谓宋明以来跻显官,掇巍科者比肩林立,皆地效其灵,无关人事,其信然欤!”

先人喜用灾祥说来叙说人事和自然的天人关系。南宋莆人李俊甫《莆阳比事》中的《青衣告梦、紫气呈祥》条中载“绍兴丁巳秋试揭榜,谯楼有紫气光焰亘天,人异之。明年擢第十有六人,状元黄公度,亚魁陈俊卿,参政龚茂良,果符前兆。”这段文字,把宋代莆田的人杰与地灵之兆相联系,足见莆田的标志性建筑古谯楼,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