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村遗址
位于迁安县城南爪村西的滦河南岸,四周圆形低山,中间形成一个盆地。1958—1986年多次发掘,出土了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石器,其地质年代属旧石器晚期,距今约4.2万年。它为华北地区新人化石和旧石器晚期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孟家泉遗址
位于玉田县八里铺乡石庄村北200米处。1986年唐山市普查文物时,在该村泉水旁发现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及有关专家来调查试掘,获得纳玛象、赤鹿、野牛、野马、野驴、猫、鱼等动物化石和一颗晚期“智人”前臼齿,还有石片、石核、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测定时期约在1.7万年前,是辖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有人类遗骸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安新庄遗址
位于迁安县城东北6公里处安新庄与新寨之间的滦河东岸,是内涵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试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磨制石器一般制作精细,通体磨光,有斧、铲、钵、凿、刀、球、研磨器、石杵和装饰品。陶器以红陶为最多,灰陶次之,黑陶较少,彩陶极少。器形有钵、碗、罐、盘、支架、器盖、器耳、纺轮、圆瓶、小漏器等。纹饰有篦纹、方格、指甲纹、连环纹、弦纹、锥点及附加推纹等。其工艺工整多变,熟练匀称。骨器主要原料为动物肢骨、肋骨加工磨制而成,有骨针、骨锥、骨镞等,通体磨光。此遗址处于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错地带,含有两种文化因素,具有地方特色。
大城山遗址
位于市区陡河西岸城子庄和原雹神庙之间的采石场,即大城山的东峰山麓,遗址是1955年春发现的,除陶片外,共获得标本568件。遗址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一般土厚70厘米,从中发现少量的陶片、石器、骨器,多为汉代瓦片,少许瓷片和铜钱。下文化层土厚1至2米之间,从中发现少许汉代瓦片,大量灰陶、黑陶、红陶、白陶和夹沙灰陶、红黑陶等。并有宽约2米的白灰面,似为烧火的地方,表明当时唐山人已用火烧煮食物。还发现有“L”形排水沟和一条东西走向的人工铺石。遗址中的文化遗物有磨制石器50件,诸如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石镞、石矛;打制的石器,多为小型的石镞、石片、石核、石钻等。陶器遗物数量很大,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诸如盆、碗盖、网坠、纺轮、陶球、陶环、弹丸等。此外,还有骨针、骨镖、骨钩、骨镞、骨锥、骨笄、骨匕、卜骨以及少量的蚌器和铜牌等。还发现牛、羊、猪、狗、鹿、田鼠、野狸、水鸟等遗骨。从上述出土文化遗物中可以看出,当时唐山人制陶技术已经很高,能制薄如蛋壳的黑陶、自陶器物,除把陶器磨光外,还饰以绳纹、篮纹。这些陶器与山东省城子崖、两城镇的陶器类似,属于龙山文化。这里发现的石器多为偏刃,还有穿孔石斧、小型石锛、石铲以及骨制鱼钩、鱼镖等,这些遗物都与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这个遗址中兽骨的发现说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唐山人已知饲养家畜,从事渔猎,用火烧煮食物,过着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