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起,洪泽湖大堤的迎水坡就开始增筑直立式条石墙护面,时称“石工墙”,历经明清两代171年形成规模。石工墙使用千斤重的条石及糯米石灰浆砌筑,共用条石6万多块,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石堤全长百余里, 雄伟壮观,蜿蜒曲折共108弯,犹如“水上长城”。长堤沿线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高良涧青龙庵、三国时大将邓艾饮马池遗址、九龙湾、周桥大塘、乾隆御碑、滚水坝、黄罡寺 、三河闸等。
如今,千年古堤两侧遍植树木,宛如游移欲飞的巨龙依水而卧,人行其中,倍觉“浩渺云烟笼细浪,空蒙雨色入重渊”,是一处天然大氧吧。洪泽湖大堤被江苏省文物局纳入江苏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名单。2006年05月25日,洪泽湖大堤作为汉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洪泽湖大堤在18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堤身经常溃决,决而复堵,留下诸多隐患。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多次加固,但部分堤段仍存在着隐患。经过1992年开工的洪泽湖大堤加固工程后,洪泽湖大堤达到设计水位16米、校核水位17米的标准,但其堤内隐患仍不容麻痹。2001年和2002年就对部分堤段进行防渗处理。到2003年7月为止,洪泽湖大堤防浪林台(一级坡)几乎全部进水,这样就缩短了50米渗径,这就对大堤安全构成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