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因“满城皆盐场”而得名,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境内海盐遗迹众多。它东临黄海,有着582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广阔,多达45万多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5。今天,盐城仍是中国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因为盐,盐城成为“海盐文化”的代表城市。从古至今,这片宽广的盐阜大地一直生机盎然,《后汉书》中以“东楚有海盐之饶”形容这里产盐之盛。时至今日,从盐城各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古碑刻文物多达上千件,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桥、堰、闸等。
更有意思的是,盐城各地的地名也大多与盐有关,仓、团、盘、滩、垛、荡等字眼充斥在乡镇、街道等的名称中。有学者认为,“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
盐城的海盐文化随处可见,首先体现于当地大量神话传说都与海、盐相关。这些关于海盐起源和海盐开发利用的神话传说,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记述着海盐业发展的历史,也展示着劳动者勤劳勇敢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当地的淮剧和“十八团”杂技也是海盐催生出来的文化硕果。以“十八团”杂技为例,其发源于盐城建湖,这里古代靠近大海,滩涂遍布,盐业生产发达。“十八团”就是这一带的18个盐业生产基地。后来,随着滩涂的扩张,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建湖地区远离了海岸,失去了盐业生产的必备条件。物质匮乏和生活窘迫,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被迫卖艺谋生,于是杂技便在这里出现并在一代代建湖人手中不断发展壮大。虽然盐场不见了,但“团”这个盐业建制被保留下来,逐渐形成了18个自然村落,大部分人以杂技为生,因此统称“十八团”。这批老艺人走遍天下,“十八团”杂技成为我国杂技界响当当的品牌。
除了盐,勤劳智慧的盐城人民还从大海中找到了另一种宝贝——芦苇,这种原本被当做柴草烧掉,或是烂在海水里的植物,如今已为盐城射阳县合德镇桃园村村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这个不起眼的村庄,还走出一位“全国创业之星”——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元军。这位土生土长的“海的儿子”,带领乡亲们组建了芦苇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芦苇、蒲草、三角草、黄草、秋华草为原料,生产富有文化元素的芦苇工艺品、高档草编墙纸、窗帘等各种家居饰品,实现了全民创业、点“草”成金。现如今,他们的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