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八大景观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乡境内的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地。须弥山融石窟、佛像、寺院、古树、丹霞、奇石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和完整性。苍松翠柏与古寺、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恰似佛经中所描绘的圣灵仙境一般。她厚重的历史和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造就了“石窟瑰宝”、“须弥世界”、“须弥松涛”、“多彩丹霞”、“禅塔胜景”、“菩提圣树”、“石门雄关”、“阳春桃花”等八大景观,是一处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旅游区。
石 窟 瑰 宝
......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盛于北周、隋唐,历时1500多年,现存洞窟162座、造像1000余躯,分布在方圆2公里的八座山峰的东南向崖面上。唐代景云年间建有规模很大的景云寺,宋徽宗于崇宁五年(1106)赐名景云寺,时有僧众达500余人;明代由英宗皇帝朱祁镇敕赐更名为圆光寺,有皇家寺院之称。
......须弥山石窟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可与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相媲美。北周时期开凿的“相国寺”被学术界誉为“须弥之光”,北周时期的“圆光寺”、隋唐时期的“大佛楼”、“桃花洞”等石窟造像最为精美,在全国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是人们观赏石窟、了解石窟文化和当地社会历史及民俗地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有助于研究者研究丝绸之路与石窟文化在固原的表现。......须弥山是唯一以佛教宇宙观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命名的地域,自古以来被赋予其无尽的神秘色彩。须弥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呈现莲花瓣型,中间一座为主峰,周围是四座较低的山峰,其外型与佛教传说中描述的“须弥山”意境极为相似,从名称上恰好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之说,而且须弥山周围的众多自然景观也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中所描述的诸如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从而构成了佛教宇宙观中有关“须弥山”这一“世界中心”完整的景观形象。须弥山的石窟造像、寺院选址,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佛教宇宙观有关“须弥山”的意境描述,尽量让众佛、众菩萨、众神等居住于山岩之中,从而使“须弥世界”的概念更为突出。
......须弥山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与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通过现代高科技与实物、图片相结合的手段系统展示了世界丝绸之路发展史和固原在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交通、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展示了世界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和须弥山石窟在国内石窟中的地位;为游客了解须弥世界的佛国人物搭建了平台。须 弥 松 涛
......须弥山上松柏郁郁葱葱,石窟掩映其间,山下流水潺潺,一阵凉风吹来,涛声四起,回荡在山坳与石窟之间。因松涛之声为石窟群增添了另一种大自然的情趣,古人遂将这种独有的景观“须弥松涛”纳入清代固原八景。明代须弥山香火旺盛,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吸引着四方客人。到了清代,前往焚香拜佛与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须弥松涛”景致也多为游人所感悟。清人李毓骧《须弥松涛》诗曰:“古刹巍然近石城,苍松万树自纵横。维摩有室搜灵偈,逢义题山问旧名。一幅云屏开界画,半天风铎助边声。宵深惟听龙吟曲,随在参禅百虑清。”
多 彩 丹 霞
......须弥山地貌以赤壁丹霞为特征,这种灵秀神奇的丹霞地貌景观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之中,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体系。须弥山周围为苍茫的黄土地,惟独须弥山峰峦叠嶂,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春、夏、秋、冬四季随植物色彩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春看桃花、夏听松涛、秋观红叶、冬赏雪景。这种奇特的地貌特征,在以黄土地著称的西北地区,其奇特的山石就是一种难得的自然景观。红色的土、清澈的水、绿色的山坡、红白相间的页岩,就像一幅大写意山水画。在观赏和敬慕的同时,再与这沉睡了1500多年的石窟佛教造像联系起来,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会更加珍惜这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须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