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明明是59位宰相,何来六十位呢?原来,裴柏村对面的村子阜底村,是南宋名相赵鼎故里。赵鼎因推荐岳飞,反对投降,主张抗金,最后绝食而亡。两村近在咫尺,几乎连为一村,故有此说。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南北朝时期
“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马因、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朝时期
唐代小说家裴钅刑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明清时期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