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游遍唐山——古迹“景忠山”(下)

旅游

带你游遍唐山——古迹“景忠山”(下)

接上篇:

名人登山

  景忠山始有庙宇上溯到宋代,现山上寺庙古建均为明清建筑。明嘉靖总兵马永在山巅增建“三忠祠”,祠内塑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精忠报国之臣,弘扬儒家思想。取景仰忠义之意,山之旧名 明山、阴山景忠山遂改为“景忠山”。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元君殿,供奉道教神仙“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曾在景忠山下镇守长城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两次对景忠山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清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曾六次登临。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还曾御赐十六斤四两重的金佛一尊及4500余卷的《大藏经》一堂。康熙曾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经,议决要政还曾去景忠山礼佛问卜。据碑刻记载,顺治立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在清初实际被看作皇室家庙,当时香火鼎盛,名驰天下。逐步形成了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山脚、山腰、峰顶完整的建筑体系。景忠山林木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为98%,仅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这些高达数丈的古松,立于危崖绝壁之上,造型奇特,或直插蓝天,或伸手指云,或鸳鸳相依,或虬枝盘曲,逼真入化。景忠山野生动植物资源多达100多种,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自然宝库。   景忠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孤峰独秀,危岩峥嵘,峡谷清幽,古木参天。时而云截山腰,时而雾锁峰头,时而山岚似纱,时而霞光尽染,气韵典雅,古朴迷离。

如来佛祖

  位于主峰建筑群东侧的平缓地带。它始建于明朝末年,座北朝南,单檐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是景忠山三座黄色琉璃瓦顶建筑之一,建筑规制较高。大殿内供奉的是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佛,是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的人的尊称,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从无始无终的时间来看,在不断反复循环荐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曾经出现过、并且将来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佛.再从无边无际的空间来看,茫茫宇宙间,有无数个和我们一样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佛在软化那里的众生。因此,上下四维,过去未来,十方三世有无数个佛。

  佛教认为,供奉和礼拜佛像,会产生和积累许多功德.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主殿大雄宝殿中,往往供奉三尊佛像,一般称之为“三世佛”。三世佛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说。横三世又称三方佛,即中方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是从时间上说,即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而一切佛的形象,都是以释迦佛的形象为基础,因此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身体特征,除了手的姿势略有差别之外,其他都是大同小异。佛教认为,佛是修悟证道,觉行圆满者,所以他的身体具有许多常人没有的异常形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头发螺旋,:眉如新月,眼睛广长,鼻不见孔,耳轮垂肩,唇色鲜红,面部丰满,手指纤细,双手过膝,两足平满”等等,合称为佛身的“相好“,这是佛像特有的标志. 除此之外,佛像的手也有各种不同的姿势,称之为“印相。各种印相有其特定的含意,主要有: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展,这一手印象征佛陀说法之意。施无畏印,屈于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陀的大慈心愿-禅定印,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内心安定之意。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施愿印,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能满足众生愿望.

  景忠山大雄宝殿供奉的就是横三世佛。大雄宝殿,又称正殿、大殿。大雄,是对佛祖的尊称,意渭大勇大智,能镇伏邪魔。大殿正中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施无畏印,喻示施于众生安乐无畏,佛前塑有比丘立像两尊,为佛之弟子,长者阿难,中年迦叶;东边供奉的是药师佛,手持金钵,内盛甘露,喻示解除众生——切病苦;西边供奉的是阿弥陀佛,施禅定印,喻示接引众生,脱离苦海。

  在大殿西侧,还建有禅房四间,是出家僧人静修起居之所。出家人这一生活群体,对于现代人而言,可能有些神秘与遥远。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吃饭睡觉,一样学英语、玩电脑,坐汽车、打手机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只不过他们是按佛教的义理和要求去表达,这种情爱是一种宽仁之爱,社会之责,慈悲之心,怜闵之情.现代佛教倡导的是人间佛教,就是在恪守佛教教义,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适应并融人到现实社会的发展之中.

  当然,出家人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等很多方面,还是与我们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最基本的就是要坚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饮酒、不妄语.同时,还有许多清规戒律去遵守和执行。每天,除了固定的法事活动外,还要完成一些提高自己德行的事情,比如课诵制度.课诵,就是念经。那为什么要念经呢?《二课合解》云:“朝暮不轨,犹良无疆。”就是说, 佛教徒早晚需以课诵来规范自已的身心.僧人一般五更而起,洗漱完毕即上殿课诵,除此之外,下午三点至五点还要进行礼诵。所念之经一般为《楞严经》、 《大悲咒》、 《阿弥陀经》、 《心经》等经文,以此来颂扬佛法,祈祷太平,消除罪业,增长德行。

  在景忠山,每到早晚课诵的时间,僧人们都会来到大殿,身体端正,心如止水,意随文观,口出清音,非常虔诚地诵起经来。经声隐隐,佛韵悠悠,置身其中,无不使人忘却红尘的浮躁,得到心灵之荡涤。

千手千眼佛

  有关千手千眼观音的来历,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个女儿叫妙善,从小厌世弃俗,到婚配的年龄却不肯出嫁,执意出家修行。她的这个要求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屡劝不从,命她饮剑自刎,宝剑非但没能伤害她,反而断为数截,狠心的父王又下令,将她活活闷死.但是,妙善的灵魂,却又复活于普陀山水池中的一朵莲花上,从此她昔渡众生,行善天下。

  后来楚庄王得病,在危重之际,妙善不记父前恶,用自己的手和眼做药为他治病,救活了父亲。

  楚庄王异常悔恨,为纪念女儿,下令能工巧匠为她塑造一尊全手全眼像,塑像师傅错听成“千手千 跟”.结果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