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汾阴睢地秋风楼

旅游

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汾阴睢地秋风楼

秋风楼位于汾阴脽上的后土祠东隅,东依峨嵋岭,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祠相对,托地傍水,居高临险,“千寻嵋岭演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秋风楼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据《蒲州府志》记载,后土祠始建于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三次祭后土,宋代真宗皇帝来祭扫时。元代以前,后土祠均由官方维修。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水决,后土祠又被淹没,仅留下秋风楼和正殿两处建筑。康熙元年(1662)秋,黄河再次决口,将秋风楼和正殿全部吞没,脽上旧迹尽被涤荡。次年,清政府拨款移地重建,但于同治六年(1867)又被黄水所没。新中国建立后,对秋风楼等一些主要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一带是秦晋枢纽,常有帝王祈谷,历代名流学士在此吟诗作赋颇多,唐代王勃、杨炯、明代周有光都曾留有名篇,代表是汉武帝《秋风辞》中的“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楼所处的万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部,黄河东岸,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西濒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屏孤峰山与临猗县、盐湖区相连,东峙稷王山与闻喜县相接,北有峨嵋台地与河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5′52″-110°59′40″、北纬35°13′45″-35°31′40″之间。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

雕刻

秋风楼两侧下方都有精雕吊柱,共28根,传说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楼内上层,现有“秋风辞”石碑两块。

碑石

《汾阳二圣配飧铭》碑高2.52米,宽7.14米,楷书篆额,系北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真宗赵恒御制御书并篆额。碑文冗长,共1365字,内容是真宗记其继先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略述应汾阴吏士绅民之吁请,亲率百官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把原有祠坛进行一番整修,使庙貌一新的活动。文中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的功德,将二圣配飧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要求臣民对碑要像对皇帝一样尊敬。

秋风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各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一块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划凝重,体态端庄。二层的一块碑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