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翠是以滇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结合综合体项目,位于拥有700年历史的云南昆明翠湖公园内莲华禅院。项目兼具传统文化风格和现代时尚元素。拾翠扶持并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赋予传统手工艺项目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演艺餐饮,文化传播于一体。让人在这里充分感知云南文化的美,享受春城惬意的阳光,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被评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拾翠是以滇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结合综合体项目,位于拥有700年历史的云南昆明翠湖公园内莲华禅院。项目兼具传统文化风格和现代时尚元素。拾翠扶持并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云陶,良绣,翠凝等。赋予传统手工艺项目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演艺餐饮,文化传播于一体。
拾翠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品丰富和民族民间人才聚集等优势,打造并恢复“龙云戏台”、“云南非遗体验区”、“云南文化展示墙”等十大文化内容,让游客和市民能够以视听触味嗅全感官地体验滇文化的魅力,感知翠湖文化的价值,为云南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
拾翠特色
昆明是云南的中心、省会核心城市,而翠湖所属的区域正处昆明的核心。从古至今,翠湖就是云南文化发源地、聚集地;而今,她也作为昆明最能代言云南文化的地方之一享誉海内外。
拾翠承载于翠湖莲华禅院,其位于翠湖公园内正中心,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建于嘉庆年间,清光绪十年(1884年)。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期间,改院中间的大殿为“戏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后莲花禅院做过法国领事馆的俱乐部、招待所、图书馆。饱涵历史文化韵味及显耀的展示功能。
云南是全国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9位,省级“非遗”传承人824位。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达90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达197项。
对于“非遗生产性保护” 本质就是挖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为现代人接受的资源要素,并转化为可以为现代人接受的文化产品,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拾翠所秉持的“线下扶持云南非遗文化、线上运营非遗产品展示空间”的模式,就是在不丢弃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为传承人搭建市场的平台,来增强其“造血”功能,从而解决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难题。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不是单单做成产品去卖,而是不能离失了其本身的精髓,即传统的技艺、美术等。最终实现商务上的展销能力,将文化转化成经济,真正做到可持续保护。
文化品牌
1、龙云戏台
昆明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与翠湖有关,昆明的历史名人也大都围绕翠湖生活。龙云戏台创始人龙云(1884.11.19—1962.06.27)字志舟,原名登云,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曾任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
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期间,1933年至1934年按公园规划改建莲花禅院,拆寺观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筑群,大门坐西向东,院中间的大殿改成“戏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至今仍保留完好。龙云一生独爱滇剧,滇剧《天宫赐福》、《梅龙镇》都是他的必听剧目,当时他倡导振兴滇剧,并由官方成立了“滇剧改进社”,他对滇剧的扶持和推进起到了关键的意义。
拾翠保留龙云戏台建筑原貌,并进行剧目演出。龙云戏台恢复以后,首期推出龙云最喜欢的滇剧“天宫赐福”;云南建水小调;后期创作以翠湖为主题的演出。
2、云陶
云南陶瓷文化自元代传入中国开始,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沦为失落的文明。生产技艺和原有的兴盛辉煌早已不再接续,云南陶瓷的发展经历了被发现、学术争议、文化保护的漫长之旅,但是这也无法阻止陶瓷文化没落的现实。“拾翠计划”将本着保护和传承云南陶瓷项目的目的,引进云陶项目,把“拾翠”建设成为云南陶器艺术展示推广中心。
3、良绣
云南民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图案、刺绣方法、格调、工艺品和刺绣工艺。刺绣和云南的织棉、扎染、蜡染,以及云南各民族人民风格多样的民族服饰、佩饰、挂件、挎包等工艺品一道,组成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纺织工艺文化。
良绣—云南创作刺绣文化新品牌,将原有苗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型刺绣作品。如颇具现代设计感的皮包、时尚靓丽的戒指耳环等等真正做到让艺术随身、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向全世界输出民族的是世界的文化理念,通过国际艺术设计提升价值。
4、如是云茶
打造云南普洱茶文化体验馆。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展,文化产业交流沙龙等。
5、云南特色小食区
昆明小吃、大理小吃、腾冲小吃、漾濞卷卷粉等共8家,均为云南本土特色传统小吃,不用走遍云南却能吃遍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