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佛风景

旅游

大石佛风景

浚县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高22.29米,距今近1700年,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美誉,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大伾与浮丘》一书作者任思义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谈谈浚县大石佛的创凿年代》的论文,通过对浚县大佛的座落位置、地理环境,现存状貌、时代风格,文献资料记载、历史考证三方面的分析来考证大佛的建造年代。

大石佛座落在浚县城东南二里许的大伾山东崖,面向偏东南,目注黄河故渎。  大石佛,古称大佛岩,俗称镇河将军,倚山凿就,高与崖齐,实测22.29米,巍然坐于七丈高的大佛楼内。“八丈佛爷七丈楼”,遐迩传奇。大佛楼,原为北魏时期的七层高阁,隋、唐、后周均有重修。元末,毁于兵燹。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所建。
大佛楼前即天宁寺。天宁寺,后周以前名大伾山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坐西向东。现存有山门遗址,遗址前有“七十二磴”,是大伾山寺的登山石阶。原来的大佛阁便是大伾山寺的最后一座佛殿。1963年文物普查时,曾在“七十二磴”两旁的地下发现一对石兽,据专家鉴定,它是北魏早期的遗物。石兽的发现,不仅揭出了天宁寺的始建年代,也为大石佛的生年提供了旁证资料。

大石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的大弥勒佛像。其现存形象是:头部螺发,面方颊圆,略呈梯形。额间有“白毫相”,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纹。左手扶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肱前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双领直垂。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五趾平齐,脚面平直,线条粗略。大石佛的外身泥皮彩绘已大部脱落,露出石刻的原貌。按其雕刻的纹路,属于直平阶梯式刀法,但在转弯处有突起的圆棱。从大石佛的整躯造型轮廓来看,呈△形,似是比例失调,表现出早期造大像的不成熟性。
从大石佛自身所提供的时代特征来看,很不一致,有早期,也有晚期。△形体、方墩座、平挺肩、长脖颈、平板脚等,应属北魏早期甚至更早一些的特征。特别是脚踩仰莲,在全国造大像的历史上还是独此一例。而双襟直垂服饰,则是北魏太和服饰改革以后的形象;螺发及脖上的三道肉纹,更是隋唐晚期的形象。这种混杂的自身形象特征,使人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经研究,认为那些晚期形象为后人改造所致(详见后文)。特别是元代末年,红巾军至浚,将庇护大石佛的七层高阁,投以无情烈火,大石佛的部分躯体必致烧坏而崩裂脱落。后人无法补缀,故而才加以改造并糊以泥皮彩绘,大石佛的原始形象便失真了。但是大石佛整躯轮廊是无法改变的,如△形体、方墩座,故而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特征。1985年全国部分专家莅浚考查大石佛。参加的人员有,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马世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丁明夷、文化部文化事业管理局步连升、敦煌石刻艺术研究所樊锦诗(女)、洛阳龙门保管所所长温玉成、河南石刻艺术馆周到以及浚县文管会部分同志。大家经过实地观察,查阅文献,共同讨论,最后把大石佛的下限划到北齐,一致否定了“为唐代作品”。

我是13级电子商务班的赵明景,现在正在参加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我为我的家乡河南鹤壁代言,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我,谢谢!

我的能力秀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