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博物馆

旅游

淅川县博物馆

淅川县文化馆文物组系博物馆的前身。1979年1月淅川县博物馆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该馆坐落于县城腹地人民会场正东隅,是一座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它坐东向西,总占地2297平方米,其中展厅楼占地615平方米。展厅主楼分上、下两层,建筑格式为四角三攒二重檐式,橙黄色琉璃瓦镶嵌楼顶。整个建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外观古色古香,庄重肃穆,宏伟气魄,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淅川县博物馆”六个大字熠熠生辉。 淅川县博物馆基本陈列为淅川县历史陈列和楚文化专题陈列。中厅和北展厅为楚文化专题陈列,中厅三面墙上绘着熊熊燃烧火焰的巨幅画面,正面墙上“下寺春秋楚墓出土文物陈列”的金色大字醒目耀眼,侧墙是两个火中的太阳,壁前竖着一个呼之欲出的凤的大园盘——这是一个关于下寺春秋楚墓的专题陈列,太阳、火、凤都是楚先民的吉祥物。

北展厅的展品分6个单元展出:生产工具、钱币、青铜器、石磬石排箫等乐器、车马器、兵器,最北边系楚令尹子庚墓穴,是把下寺2号墓按原来的2/3复制而成。该展览展出的100余件文物都出自淅川下寺,系七十年代后期在楚国贵族墓群发掘出土,具有浓郁的楚地特色。此展展品不多,但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充分利用传统的陈列语言艺术,展现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独特的韵味,这对探讨楚文化的源与流,以及周边文化的融合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南展厅为淅川县历史陈列,它以时间为顺序,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出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配以图片、模型、文字说明。展出的200余件文物,出土、征集于淅川,反映了本区域从旧石器时代到清代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

淅川县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有化石类、石器、骨器、陶器、汉画、兵器、铜镜、铜器、玉器、铁器、金银器、钱币、瓷器等13类共3082件文物,藏品年代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是淅川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和实物见证。

藏品中金银、玉器、兵器、铜镜、钱币、瓷器较为贵重,但属精品的当首推青铜器,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品,大部分出自下寺和各村楚国贵族墓地,它们分为食器、礼器、酒器、水器、乐器和车马器等,纹饰华丽,工艺精湛,风格绚丽雄浑,显示出楚文化丰厚的底蕴和神秘色彩,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和当时先进的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500年前,楚文化以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原大地上,她所折射的神秘而美丽的光晕和透出的丝丝灵气,哺育和鼓励了一代代楚地人,使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时空的流转中创造出惊世的文明,浓缩于淅川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