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丘原名石占子,后又称比滋、滋方、滋球。商贸发达之后,雅化为资丘。“资丘”一词,来自土家族自己的语言,据《南蛮源流史》记载:“因昔日为白虎夷人据此而得名。”“白虎夷有资姓。”这里是古时巴人的聚居地。
公元558年,北魏在资丘设置亭州,后设资田郡,辖盐水县;公元581年,隋朝废除资田郡,公元605年,改亭州为庸州,又置清江郡,辖巴山、盐水二县。据《隋书·地理志》记载:“盐水历隶江州、津洲、清江郡。”公元621年,唐朝废除庸州、清江郡,有史以来前后于资丘置州郡共60余年。
古镇还两度成为县治所在。南北朝时期,长阳称为盐水县,县治设资丘。抗战时期,长阳县城龙舟坪沦陷,县政府迁址资丘。新中国成立后,资丘先后为资丘区和资丘公社机关所在地。
1980年后,因地质灾害原因,集镇迁建桃山,仍沿袭“资丘”镇名。现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党政机关所在地。
资丘位于清江中下游北岸,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是一座独具建筑特色的古镇。泡麻溪穿镇而过,将古镇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明清时期东西两条主街就已建成,长约一公里。上下两座石拱桥横跨在泡麻溪上,将东街和西街连接贯通。其各种风格的房屋建筑,依山就势,沿着江岸的石丘,甚至是溪畔的石壁,上下拓展,左右延伸。由于寸地寸金,空间得到充分利用。青砖房高端大气,吊脚楼“土”色“土”香,石板街曲曲折折,各类建筑层层叠叠。还有“一把伞”、“半边街”、“一步三阴沟”、“五步三土地”等独特的建筑景观。堪称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