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旅游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夏白云洞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纸坊镇城西,八分山南麓,下川村北五公里处,距武汉市区20公里,白云洞是天然大溶洞,纵穿于整座石山,洞中冬暖夏凉,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钟乳石,全长300余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后洞组成。它又称石洞,是一通贯穿山体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这里山色秀丽,景色宜人,溪流潺潺,磬声缭绕。仰首望去,山峰叠起,云遮雾罩,使人幻入仙境。民间传说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后,曾在此栖息,并留下“白云黄鹤”之,故又名白云洞。又相传此地为白云仙子居住之乡,说黄鹤楼有道士乘仙鹤而去,仙鹤飞行到此曾落脚栖身,故才有白云黄鹤的传说,白云洞也由此而得名。“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芳千古。黄鹤是灵性之物,从黄鹤楼飞走,途经江夏区纸坊镇城南八分山南麓,也许是对黄鹤楼的眷恋,也许是被此间美景吸引,于是,曾滞留此地。后因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书“白云洞”而又得大名。

白云洞规模较大,景观集中,四周山峦重叠,风光迷人,大自然造就的白云洞,传说为白云仙子居住之地,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时曾在此栖息,故才有白云黄鹤的传说。从停车场下行,经400多级石阶梯,古松盘崖,清流回环。洞外红楼碧瓦相映。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笋、石佛等景观30余处。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迷宫。洞附近还有白云桥等景观。八分山南麓,有一个前后贯穿的天然大溶洞,名石洞(石洞街办名源此)。另外,白云洞附近还有白云桥等景
白云洞属石灰岩溶洞,洞口朝南,分前洞、无梁殿、中洞、天井(天窍、天窦)和后洞四部分。全长约200米。洞中冬暖夏凉,遍布石刻和钟乳石。有石佛雕像,融合了印度的石窟艺术,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据考证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大约1.8万年至1万年。

白云洞洞口右上壁刻有“白云洞”三字,为明代兵部尚书、江夏人熊廷弼所书。洞口两旁原有一对武士石雕,是朱元璋驻兵于此攻打武昌后所建,现已不存。白云洞有白云洞、七星谭洞、牛鼻子洞、黄道士洞、黑龙洞等溶洞。这些溶洞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前后总共分四洞,即前洞、无梁殿、中洞、天井及后洞。四洞前后贯穿,都不大,不长,或晶莹剔透,或蔚为奇观的钟乳石,但各洞均有特点。
前洞内右侧有两支洞,《江夏县志》称为凉洞和暖洞。现已更名为“勇夫洞”和“懦夫洞”。勇夫洞深不可见,而懦夫洞极浅。东壁横刻“两间磅礴,一个崆峒”两行楷书大字。西壁竖刻“白云洞四通八达,无梁殿万古千秋”两行楷书。这两副对联,均由光绪年间隐居在洞内的居士王菊人所题。前洞以石刻称奇,洞口右上壁刻有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所书“白云洞三字外,还有诸如“白云洞四通八达,无梁殿万古千秋”、“水流云在”等摩崖石刻。

前洞后部是无梁殿,殿室借天然溶洞稍加斧凿而成,呈穹窿顶,因没有梁柱得名。高5米,宽8米,深6.5米,殿中立有一尊唐代石佛,高3.5米,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佛像面容庄重,双足踏于莲花座上。据《江夏县志》介绍,这是接引佛。也就是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的佛,这种佛像在唐代初期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盛行。无梁殿殿名三字俱逾尺,亦为熊廷弼手书。这种石窟寺在江南少见,而像这样建于岩洞深处的石窟寺,更是一绝。石雕佛像,此佛像身着“法衣”,上雕有莲花图案边饰,其雕刻细腻,刀法匀称,均不多见。这尊佛像是从洞中出土发掘出来,若干年前,就已是一座石窟寺。

中洞是一长形天然通道,长不过40余米,宽不及5米,洞壁全为钟乳石。穿过中洞,即到天井。《江夏县志》载称:“人进洞陈折半里,仰见天窦。”所谓“天窦”,是洞顶有“天窗”通外,外边天光射人洞中。静观此井,峭壁直立,险异深沉。唯有借助其顶上的日光,方能观洞中大概轮廓。
在天井左石壁上刻有“雷门洞开”四字,使人对天窦顿生无穷联想。后洞为白云洞出口处,有两个出口,一为北口,一为东口。出北口,豁然开朗青山叠翠。出东口,向上攀登可达八分山顶。洞内石壁上尚有明、清人石刻多处,如“两间磅礡,一个崆响”,“足飞”等。清咸丰年间罗泽南曾驻军于此,刻有“水流云在”四字。可谓境地幽绝,别有洞天。


洞壁簇有钟乳石,可听见洞中流水潺潺之音,猫腰前行,走在洞中的莲花石径上,别有一番天地。出天井,即为白云洞出口处,又见洞外红楼碧瓦相映。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笋、石佛等景观30余处。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迷宫。那青翠叠嶂的八分山也重现眼帘,再在莲花台上、楼上,99岁桥上摄影留念,休息玩耍,余味无穷······

我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宋明慧,正在参加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我为我的家乡武汉市江夏区代言,求支持哦~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