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山在江夏县东南50里,即今武昌县城(现江夏区)纸坊附近。此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故名。《建康录》曰:“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指的就是八分山。山旁在明时还有因山得名的八分湖、八分院。分山在江夏县东南50里,即今武昌县城纸坊附近。此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故名。《建康录》曰:“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指的就是八分山。山旁在明时还有因山得名的八分湖、八分院。
山腰有飞锡泉,唐贞观年间有骆禅师游方(按:佛家语称为“飞锡”,即持锡杖云游四方)至此,建为道场,故名。该泉无论久旱、甚雨,两不盈涸,朝廷赐庙名为灵济南。据说建庙以后,很少有灾荒,一方百姓获益不浅。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赐封该庙为嘉泽候,1193年(绍熙四年)再加“显应”二字。1200年(庆元六年)夏旱,地方官奉命祷雨于庙,大获甘霖,四郊沾足,遂成丰年,又赠“灵惠”二字。相传元代郡守李贞登山祈雨,“有巨蟹如白龙人潭,黑龙渤起,雷雨大作”。此庙后不复存。明清时代,在山顶有八分寺,又有兹云寺。山颠有子午石,身方顶圆,群石环之,遇旱祷雨皆在石前,故八分山在清代为省会朝山。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湖广总督汪志伊亲至山上祷雨,并于子午石正面镌“八分山之神”,左旁镌“子午石”共8字。
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是纸坊最高的山了,八分山里有白云洞,有武汉现存唯一的石窟寺,由天然石灰岩溶洞组成,被誉为“武汉最具自然特色的山”。它北临107国道,乡镇,黄金桥,远山,长江,大桥……东头可以鸟瞰全城。
八分山,原来叫八宝山,山中藏有无数宝物,它巍峨高大,风景如画,山里长着各种宝贝,也是仙人常来游玩的地方。为了保护这些财宝和管理好这片景区,玉皇大帝调遣修道千年的乌龟、青龙守山。乌龟心术不正,看着山里的宝贝,垂涎欲滴,渐渐起了歹心。一年的大年三十半夜,乌龟使出了浑身解数,张牙舞爪向宝山袭来,把满山的财宝抓得火星飞溅,碰得响声如雷。青龙发现了,便与乌龟打了起来。乌龟与青龙打斗惊动了王母娘娘。她向八宝山一看:乌龟和青龙打得山石飞腾,乌龟用自己的尾巴,把金子卷到自己的甲壳缝里了。“这还了得!”王母恼怒,取过桃园小神手中的扁担扶着,一脚踏了下来。八宝山顶一声巨响,山顶踩塌了。乌龟知道事情不妙,立即逃回自己的窝。它惊慌失措,金子都掉在它平时饮水的一条小河里,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座桥,就叫它“黄金桥”。王母没料到自己盛怒之下,竟将八宝山踩塌了,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便急忙向夜铺山赶去。她抓住了乌龟,为惩罚它,把手中扁担一头抵在八宝山脚下,一头顶住乌龟的头。从此,乌龟寸步难行,这里多了一座乌龟山,那条扁担也变成了扁担山。王母那一踏,将八宝山踩裂成八座山,也就是今天的八分山。为了让仙人更好地游玩,让青龙安心守住这座山,还修了座庙。庙前还有一个蛟龙池,供青龙洗澡用。
当然,这只是传说。方志学中则认为八分山的得名来源于“有水分流如八字”。《建康录》曰:“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八分山半山腰有飞锡泉,唐贞观年间有骆禅师游方(按:佛家语称为“飞锡”,即持锡杖云游四方)至此,建为道场,故名。该泉无论久旱、甚雨,两不盈涸,朝廷赐庙名为灵济南。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赐封该庙为嘉泽候,1193年(绍熙四年)再加“显应”二字。1200年(庆元六年)夏旱,地方官奉命祷雨于庙,大获甘霖,又赠“灵惠”二字。此庙后不复存。在山门外一处密林当中,有一块刻有清嘉庆二年的和尚墓地。
八分山山顶上有一棵大树很是称奇,此树长着十个一样粗大的树干,于是便有“十兄妹”美誉,在山坡上,不时看到有的树则似龙盘虎踞,千奇百怪。其中有棵树最奇了,恰到好处的长在最陡的坡路上,呈现出沙发靠椅状,可共两人靠着休息,登山者,大多爱在此小憩片刻,树干自然被磨得光光亮亮。在通往山顶的古道旁,有几棵碗口粗大的香樟,因其长势怪异,故又被人称为“许愿树”、“神仙树”。坡前有两两相拥、叠成四排的八棵香樟,香客们多认为这是来此建道场修炼的八仙化身,将之称为“八棵(个)神仙”树。他们每每上山拜佛时,总喜欢在此祈福许愿,求得平安。与它相对应的,是在坡上生长着的一树生十丫奇观的另一棵香樟,山上的人管它叫“十全十美”树。他们说,从山底到此,经过这曲折陡峭的1.5公里山坡的攀登后,在十全十美树下许个愿,生活才会变得十全十美起来。登上山顶,绿树葱葱的远处是林立的高楼,再远处,江夏与武汉连成了一片。八分山两侧相对平缓,站在山顶往下望一边是梯田,另一侧是一个相对平缓的谷地。降水从山顶一分为二,形成两条不同流向的小河。
现在,八分山周围的主要景点有慈云寺、子午石、白云洞等。八分山的传说,将青龙山、龟山、扁担山、黄金桥……与武汉连在了一起,让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