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使海城插上腾飞的翅膀。汕尾市委、汕尾市政府带领全镇
海城夜景
海城夜景
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大跨越。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2.7亿元,比增14.3%,其中:工业总产值22.2亿元,比增14.5%,规模企业13家;全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3亿元,比增11.8%;居民人均年收入588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618元;全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雄居全县 乡镇领先地位。[1]
该镇坚持三大文明一起抓。中心城镇规模凸现,市政建设日新月异,红城大道、海丽大道、二环南路、二环北路、三环路、广富路、新华路、西华路等纵横交错;县城配套绿化长廊,绿化面积135万平方米; 龙津河、南门湖焕然一新,龙津渔唱、南湖泛舟,为游客所称赞。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的龙津东片民营工业区和龙津西片外资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600万平方米的长埔工业新区正在加紧筹建之中。县城商贸蓬勃发展,六大市场生意兴隆,形成了商品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电器一条街。城西教师村、龙津教师村英才荟萃;烈士陵园文化广场、铜钱山广场、龙舌埔广场和青年公园、云岭公园等园林式公园,成为人们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海城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海丰县先进镇”、“海丰县文明镇”、“海丰县乡镇企业百强镇”、海丰县卫生镇”等殊荣;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生殡改、反腐倡廉等社会各项事业成绩骄人。勤劳、勇敢、智慧的海城人民奏响了一曲团结拼搏、奋进不息的时代乐章;今日的海城处处呈现政治清明,社会文明,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富庶祥和的喜人景象。
海城镇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84)属 兴贤坊。民国伊始划为一区,1950年成立 海城镇。
是汕尾市海丰县政府驻地,我党无产阶级著名革命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烈士的故乡,中国第一个工农红色政权诞生地,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被省政府列为工业卫星镇,沿海经济开发区, 地处粤东滨海走廊,依山傍水,总面积50.69平方公里,建成市区面积10.32平方公里,有2.6万户,总人口10.8万余。交通四通八达。广汕公路穿城而过,公路距广州290公里,往深圳197公里,向南距市中心27公里。是海内外、港澳同胞创业投资的宝地。
海城镇人民将继续实行“以诚招商、让利招商”的措施,为外商提供‘安全、方便、有利’的投资氛围,以新的姿态,带回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真诚与海内外客商进行密切合作。尤其欢迎客商朋友参与第一、二、三产业和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