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谒拜了革命老根据地——茨岩塘。
茨岩塘曾洒下了革命烈士的鲜血!曾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政府旧址就在这里。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带领红军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曾与红二、六军团一道,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茨岩塘,一个形象而贴切的名字,两排青山半弧形包抄过来,围成塘状,两山临界的垭口构成“塘”的进出口。汽车在新修的公路上疾驰,道路两边,苍苔金黄,辣椒火红,烤烟青翠,薯藤墨绿,千里良田在晨风吹拂下送来阵阵稻花香。不到十分钟,汽车驶过望乡台,盘上了山顶,茨岩塘尽收眼底,栋栋木楼瓦房,鳞次栉比,根根银色输电线,密如蛛网。水渠上尽是洗衣的少女,她们穿五艳六色的衣裳,笑语阵阵,山歌连天……啊,好一派兴旺景象!
是的,茨岩塘在变,山在变,水在变,人在变。
这里盛产红薯,旧社会,当地土家族苗族人民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早餐苕,晚餐苕,离开红苕命难逃。”就是红苕,不少人也不得饱肚,全乡有四百多户飘流异乡,乞讨度日。解放后,全乡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镇调整了粮食生产结构,在稳定红薯生产的基础上,扩大了水稻、黄豆、包谷等主粮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给国家贡献逐年增加。如今,大部分农户仓里有余粮,银行有存款,不少农户还买了电冰箱,VCD,电视机等高档商品。过去冷漠荒凉的茨岩塘的确是茨岩塘的风,裤裆要吹通。而如今,桑龙公路从中穿过,象一条宽大的长匾担,一头挑起望乡台,一头挑上茨岩镇。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公路上人来车往,热闹异常。
恰逢赶集的日子。茨岩塘乡脚宽,赶集的人多,是一个很繁荣的墟场。人们都是一大早就换好新衣裳,从大山的各个旮旯起程,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土家妇女在竹背篓里背有小孩,还有自家产的蔬菜和农用之类的东西。街口的三岔路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为最繁华的“金三角”。岩板溪与包谷坪的交叉路口,八十年代只有一家小饭店、一栋旧仓库及一个晒谷场,现在这一三角地带,建起了邮电大楼、粮管站综合楼、石油加油站、供电所大楼和数栋居民楼房。交叉路口三面路边门面摊点,应有尽有,榨油厂、理发店、副食店、饲料店、网吧、电话超市、生资超市、五贝子收购站、摩托车、家电修理行等等接踵相连。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生意红火,人如流水,车如潮涌。
我们正在前行,迎面碰上了镇里的负责同志,他告诉我们自从实行农产业产责任制以来,茨岩人就开始种烤烟,农民收入一年一个台阶,成了远近闻名的“烤烟大镇”。特别是近些年来,镇里调整了产业结构,开发了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茨岩人就利用高海拔气候的优势,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大蒜和辣椒等。萝卜在这里一年可以种三季。由于茨岩塘气候特殊,土质肥沃,不需施洒化肥农药,蔬菜销售路很好。产品大多销往广州、南昌、长沙等大都市,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场村委书记余远鼎就组织130多户菜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他家今年收入40多万元。镇里还成立了“乌龙山富硒无公害蔬菜公司”,帮助农民发展反季节蔬菜。
前不久,茨岩镇几个农民合股成立了“全信公交客运公司”已有9部“建设新农村”大巴投入使用,开往县城半小时一趟,每人车费6元,大大便利了茨岩人民与山外世界的联系、沟通、交流,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午,我们参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半寨村。走进半寨,的确,所见所闻已今非昔比,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乡风进步文明,村里道路已水泥硬化,家家户户实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沼气),老百姓务农用上了“三机”(耕田机、耕整机、收割机),看着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看着村民一张张笑脸,仿佛一阵阵春风迎面扑来。
是的,勤劳勇敢的茨岩塘人牢记着红军当年的嘱托,他们正在以辛勤的劳动决心把这块神圣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他们正在以坚实的步伐向着社会主义锦锈前程不断迈进。
[稿源:茨岩中学]
[作者:贾晶]
[编辑: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