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1886~1975),又名用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建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时期,负责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工作。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等职。1947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故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有正房一进六开间,两侧厢房各一间,砖木结构。现辟为纪念馆。
董必武故居位于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为一栋7间中式平房,坐西向东,面积120平方米。正中一间为小堂屋,上方香台依墙高置,大条桌放于中央,两张圆椅分列两旁,下方存放着董必武母亲用过的纺线车、织布机和灯架。堂屋北面的后半间房,是董必武诞生地,中间原为二伯父董基哲夫妇卧室,后为董必武父母居住。二间房中各摆有一张四柱木质雕花旧式床。卧室前面是厨房,陈列着部分使用过的炊具。堂屋侧面分别是董必武祖父和大伯的卧室。旧居原有房屋三栋,现存建筑为1977年修复。除复原陈列外,旧居内还有二间用于辅助陈列,展出文字和图片。
董必武故居位于城关镇正南街文化馆大院内。整个故居包括院子、走廊、堂屋、卧室、灶房以及陈列室等,显得清幽、古朴、雅静、大方。在青砖院墙的圆门上方,缀有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镌刻着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法委书记任建新题写的“董必武同志故居”七个金色大字。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从院墙上伸出手来,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致意。在窄小的院子内铺满了光溜溜的鹅卵石。据说用这种石头地除雨天防滑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当城外有敌人来侵犯时,可立即将它挖出送到城墙上作枪弹阻击敌人。所以,在那时的黄安城内家家的院里都铺有这种石头。跨过院门,沿着走廊,来到故居的堂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董必武母亲当年用过的纺车,董必武母亲蔡氏,勤劳贤良,操持家务,靠纺露水棉纱赚钱。什么叫露水棉纱?据董必武后来回忆说:“就是当天纺的棉纱,第二天清早就挑到城里去,那些露在外边的棉纱就会沾上露水。”董必武的母亲,一生就靠这纺线织布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看着这架纺线车,使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个勤劳贤良的母亲借着淡淡的月光,在嗡嗡地纺线。
在堂屋的右边是一间小卧室,是董必武当年出生的地方,也是1910年董必武与黄俊贞同志结婚的房间。房间内很简朴,只有一张床和两口木箱。在这间卧室,董必武的母亲生下了他们姐弟四个,两个姐姐,一个弟弟——董觉生。
看完了卧室从堂室出来,靠右边是一个灶房。当时董必武家是一个近30人的大家。祖父董其元有子女九人,除长女出嫁外,其余八子均在身边。董必武是三子董基文的长子。这样一个大家庭是田无一亩,地无一升。全家生活主要靠董必武的父亲和四叔怀素教书、大伯和五叔向外借贷认息经营小商,贩卖茶叶、纸、香烛之类的生意维持。二伯早年去逝,六叔、七叔当店员,八叔未成婚早殁。那时,每天吃两顿饭,还要掺杂白菜、萝卜、红苕、野菜等,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吃一顿象样的干饭。每餐是由奶奶掌勺,每人一勺,当然不足充饥。
靠堂屋左边有两间陈列室,展出了董必武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的部分照片和文物。
2013年的故居,是1977年经上级批准修复的,在陈列室内有一个故居全貌的模型。实际的故居,有前后三排。第一排是做生意的,第二排是正堂屋,专门接待外来宾客。当时,董老在这个客厅里接待了许多进步青年。第三排是自家的堂屋和妇女劳动的房间。三排房屋均相连接,形成前后两个院子,一个天井,2013年修复的故居是第三排的房子,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考证才修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