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车乡位于209国道旁,发源于该乡余家沟的靛房河流经全境,经他砂、靛房、苗儿滩树比、梁家寨,于捞车注入洗车河,全长36公里。这里有农车、马蹄寨两个大摆手堂、摆手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全乡男女老少能歌善舞,1997年10月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群众文化(土家族大摆手)艺术之乡”称号。
农车乡的两个大摆手堂均建于明代的隆庆至万历年间,以祭祀土家族的远古祖先——“八部大神”为主。农车大摆手堂位于寨子西北方,堂址旁边的青石上至今留着一个大脚印,长约50公分,宽约18公分,深约10—15公分,脚掌、脚心、脚趾、脚跟都看得很清楚,当地土家人传说这是八部大神留下的脚迹,便在此建庙世代相祭。马蹄寨大摆手堂初建于泽东坪,于明万历年间迁至向家寨即今马蹄寨。1982年元月14日,据笔者与花桥村田岳生(时年78岁,艺龄60年)、田奉生(时年67岁,艺龄52年)、田双生(时年66岁,艺龄51年)等几位老艺人座谈回忆,马蹄寨大摆手堂巍峨大观,其堂联为:“八部施恩宣鳖水,千人摆手著龙山。”堂前两根古杉树,粗及五抱围,一抱围作1.5米计算,围径当地7米以上。这树上,雀鸟不到,乌鸦不到,只有喜鹊在这里搭窝,当地人称这两棵古杉树为“神树”。两棵树一左一右栽在八部庙前,显然是先修庙后栽树,可见史年之久远。据老人回忆,堂上供有九尊神像,正中一尊仁美女神。土家人昵称为“帕帕”即祖母,左右排列八尊魁伟男神,或红脸黑脸或青面獠牙,土家依序称为“大拔普”、“二拔普”、“三拔普”直至“么拔普”。神像两边置有狗形木雕二具,传说是八部大王的神犬;女神脚边?着一只木雕公鸡,说是八部大王捉来的雷公。从以上九尊神像排列的主次关系及两只猎犬来看,土家族所敬奉的八部大神显然是母系社会时期的八个部落酋长,这与隆头下游“首八峒”八部庙碑文所记:“故讳八部者,盖因咸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之说很吻合。神像两边有旗架和专供还愿人奉献“求子神鞋”的龛架。旗架上插着五色龙凤旗,带有楚人崇龙崇凤的古风。龛架上挂满了一双双做工精细的绣花鞋,这是初为人妇的新娘或婚后不孕的少妇向神许的“求子愿”:亦有献旗的,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显然带有许愿还愿的傩文化色彩。
农车大摆手堂所供的神像与马蹄寨相比又有所不同。正堂按男左女右并排供奉着两尊神像,均为白脸,慈祥而神骏,土家人称为“拔普”、“帕帕”,即八部大神及其夫人;两边分列红、黑二战将,红脸为“将帅拔普”,黑脸为“鲁力嘎巴”,膘勇强悍,传说是八部大王的两员战将。
讲起八部大神,农车、柏那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八部大王是同胞孪生的八弟兄,生下一胎八子都认为是怪物,于是把他们弃于荒郊,时有白虎路过,见他们一个个肥胖胖的,正想上前饱食一顿,突然从东方“哗”地飞来一条金灿灿的龙,从西方飞来一只金闪闪的凤凰,白虎见了与龙厮斗起来,凤凰一翅飞去,象鸡母孵小鸡一样用翅膀护住这八弟兄,白虎夹起尾巴跑了。八弟兄在龙哺乳、凤翼孵下长得门高树大,力大无穷,逮只老虎就象捉只小猫,拔棵大树就象扯根小草。又特别孝敬母亲,天上飞的山里跑的河里游的,百种味道都让娘尝遍了,还问娘想吃什么,娘顺口开玩笑说:“娘想吃雷公肉。”没想到这八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真的把雷公捉来了。从此八弟兄威震八峒,成了八个部落首领,即土家人敬奉的八部大王。根据这个神话传说,土家族有了崇龙崇凤的信仰和赶杀白虎的古老习俗。但是,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与洗车河流域相处不远的里耶长潭着落湖大摆手堂,除了使用龙凤旗外,还有一种三角形的“飞虎旗”,旗帜的颜色以赤、黑二色为主,镶白边,旗上用金色丝线绣着飞虎图案。据当地传说,这种长有翅膀的金毛虎是他们的吉祥之神。它与白虎不一样,这一带土家人信奉梯玛,禁忌白虎,以赶杀白虎而后快,却把金毛虎视为福神,其民俗出因尚待考察。
马蹄寨土家大摆手堂除了设有旗架外,还没有供案、兵器架、钟鼓台等。
供案分三个部份,中间供台上陈放全猪、全羊、牛头三牲及坛装酒、糍粑、团馓、稻穗、小米穗、高梁穗、玉米棒子等及豆腐、糖果等供品;右边挂着猎获的麂子、野猪、獐子、野兔等兽类;左边挂着野鸡、锦鸡、竹鸡、斑鸡、麻雀等鸟禽。且都不去毛,以此敬奉茹毛饮血的土家远祖。
兵器架设在旗架前面,架上插有大刀、长矛、弓、盾等古兵器,显然具有劲勇尚武的土家遗风。
钟鼓台是放置大鼓和报钟的地方,无论是大摆手堂或小摆手堂,堂上均设有大鼓一面,报钟一口。摆手时击鼓鸣钲,以此指挥摆手歌舞的节奏和动作变换。据史料记载,土家摆手过去使用铜鼓铜钲。如《永顺府志·风俗编》记曰:“永顺司,其俗……铜鼓祀神。”《宋史》亦载,北宋乾德四年(966),“下溪州刺使田思进以铜鼓等来贡”。南宋朱辅编著的《溪蛮丛笑》一书中也说:“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与铜鼓相配的钲,是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形状象钟,青铜制成。1957年湘西沪溪出土铜钲10件,兹后,花垣、凤凰先后出土汉代窑藏铜钲3件。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土家摆手时开始使用大鼓大锣,鼓面直径一般在1米以上,锣面直径亦不下80公分,其音浑厚,宏亮,激昂如雷鸣。
马蹄寨“八部庙”前厅为摆手场地,中间是一丈见方的天井,以供采光、排水用。除大门外,左右各开一门,称东门、西门,摆手时按东进西出依序出入。原大门是岩门,1982年重建时改为土家牌楼式的,坐北朝南,门柱上两条金龙抱柱,腾然托起“大摆手堂”匾额,东、西两门矮些,门楣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堂前是一块方圆六、七亩的大坪坝,以供摆手活动用;东、西两侧是几层土台,正好作为看台,可容纳数万人。大坪正中耸立着一根十丈有余的红漆桅杆。桅杆顶上用白纸扎有一个似凤非凤、似鹤非鹤的庞然大鸟,这是土家大摆手赛会的“吉祥物”。对此,农车、柏那、长潭一带,基本上都有以下三种讲法。一是象征祖先驾鹤归来,参加天人同乐,人神同乐的土家摆手赛会;二是象征八部大王承受凤孵之恩;三是相传土家人在很久以前一次水灾中,遇到一只似凤非凤、似鹤非鹤的神鸟为他们引路,他们才走出洪区,在酉水流域安家。除了以上三种说法,可能还与楚人尊凤崇凤的习俗有关。距这吉祥物以下七尺处,桅杆上横钉一块木条,左边挂着一面龙旗,右边挂着一面凤旗,均为白色绸料所制,算是摆手活动的会旗。这种把白色作为上乘之色的习俗,象征着土家人纯洁的追求。整个摆手场以这根桅杆为中心,大坪四角各立一根六、七丈高的彩柱,各用彩绳与中间那根高桅杆相连形成穹窿状。四根绳上都挂满了五色三角纸旗和大红灯笼,形成“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艺术氛围。
农车、马蹄寨两处大摆手堂过去都设有庙田,以资“三年两摆”的摆手活动费用。每年正月初九进堂,十一圆散,规模庞大,辐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保桑庸,热衷于本民族文化活动的各地土家人及客商小贩、杂耍艺人,届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众。街上车水马龙,堂前歌舞达旦。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因兵荒马乱而中断。1983年1至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2.5万元,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由县文化局和农车公社主办,恢复了中断37年的农车、马蹄寨大摆手活动。按照传统习惯于癸亥年正月初九开堂,十一圆散(即1983年2月21至23日),历时三天三夜,观众达10万人次。国家民委、中央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湖北省军区等43个单位和各级新闻记者远道而来,参加了这次文化盛会。中国舞协全程录像,《民族画报》1983年第五期开辟《土家族大摆手》专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音”播放了长篇通讯《一片缠绵摆手歌》、《满堂歌舞满堂春》;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副司长弁耕在农车公社主持召开了“发展土家族大摆手歌舞”专题座谈会;1986年8月,首都18家记者来这里采风,现场观看了遐迩闻名的农车大摆手;1991年10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在副州长欧阳松、县长向后兴等州县领导陪同下,观看了农车村的大摆手,费孝通对这里男女老少能歌善舞赞不绝口;1998年4月8日,台湾民俗文化考察团千里迢迢来农车观看了土家族大摆手、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喹、土家山歌及梯玛、茅古斯等一系列土家族民间文化表演,血浓于水,海峡彼岸的专家学者耳目一新,对土家族这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