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武陵寺塔

旅游

永寿-武陵寺塔

游览大佛寺时天空就已飘雨,想着苻坚墓位于田野中,这雨一下道路定会泥泞难行,故就放弃了。可这永寿县的武陵寺塔是万万不可放弃的,所以在彬县没有上福银高速而是选择了走国道312,冒雨驱车约1个小时后在公路左侧就远远看到武陵寺塔耸立在虎山半腰。

武陵寺塔一看就知,此塔为武陵寺所有,武陵寺位于永寿县永平乡裕丰村虎山半山腰。当我们赶到山脚下时雨恰好停了下来,可天气还是阴沉沉的。好在建有上山水泥台阶,虽是雨后道路也不泥泞,半路上看到武陵寺塔的省级文保碑。

约10分钟就可到达塔前,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就立于塔前。这点武陵寺塔比他的老邻居开元寺塔、泰塔要晚了一步。清嘉庆元年(1796)《永寿县志》记载该塔曾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民国十九年(1930年)陕西大地震,塔顶震毁,塔身向东北倾斜。1983年,省文物主管部门拨款维修,清理出塔门并建成四方塔院。在拆除塔顶残砖时发现宋神宗“熙宁重宝”铜钱一枚,同时在塔顶北劵门西侧发现书有“大观元年(1107)五月重”字砖一块,陕西省文物管理局认定为北宋塔。该塔为八角楼阁式砖塔,二层以上每层增设平座勾栏,施转角和补间平座斗拱。该塔较为特殊的是每层平座较高,高度几乎占每层一半,故在该塔层数上存在不同说法。

武陵寺塔现塔高27.5米,关于该塔层数,《陕西省志·文物志》和《咸阳市志·文物志》记为7层;新版《彬县志》记为5层;《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为4层。根据现地情况来看5层说应是无稽之谈,那么4层和7层又是那个正确呢?其实这种分歧就在于该塔较为特殊的平座形式,使人很容易视其为出檐。我认为这就是当初设计者的初衷,该塔高27.5米,除去底层和塔顶,中间部分不足20米,如按6层均分,每层也就3米左右,内部空间很是局狭,但按3层均分,层数又是4层,不合北方造塔为单数的常规。我个人认为是设计者巧妙的提高了平座高度,使塔的外观有7层而塔内却按4层施工,这样以来既符合常规又保证了塔内空间,实属妙笔生花之作。永寿县——武陵寺塔 武陵寺遗物,除了古塔之外就剩这几个石础了。《关中胜迹图志》载:【武陵寺】在永寿县治西翠屏山。县志:“有浮图,后魏平阳王熙建,明碧峰禅师居此”。永寿县——武陵寺塔 半山腰的碑亭,立有清道光十二年重修武陵寺碑和民国二十三年虎山碑。永寿县——武陵寺塔 在虎山北为明清县城遗址,明时永寿县城址为麻亭(今永平乡),县城明末被毁,清康熙八年(1669),知县张焜建新城,匾曰:金盘城。民国十九年(1930)因此地四面环山、水源缺乏、居民零落、匪徒时扰、影响县政推行,将本县治移设监军镇今址。现在明清县城遗址城墙基础上恢复南墙。永寿县——武陵寺塔 民国十七年(1928)拍摄的永寿老县城,应该就是站在武陵寺塔下俯拍的。照片中的那段城墙就应是现今恢复的那段。

我想,我们大概也只能从这些流传百年甚至千年的古老文物中,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