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邯郸故城 在邯郸市。历经8王,共158年,邯郸一直是赵国的都城;汉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丛台 在邯郸市内。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为阅兵与歌舞而建。原名武灵台,登台纵览古城,楼阁园林,湖光山色,尽收眼帘。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以战国时燕将乐毅号望诸君命名。台北有七贤祠,内有燕赵名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的塑像。现丛台已扩建为丛台公园。 学步桥 在邯郸市内,南北横跨沁河之上。据文献记载,原为木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桥。全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谓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人步履优美,燕国寿陵的少年前往学步,不但没有学会赵国的步法,反而连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记了,弄得不会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车巷 又称蔺相如回车巷,在丛台区。 左权墓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南艾铺十字岭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安葬在涉县石门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郸。 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两窟。窟内石雕精美,闻名遐迩。和村东石窟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邺都(今临漳县),一是晋阳(今太原市)。响堂地处两都来往必经之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北齐文宣帝高洋于此营造宫苑,凿窟建寺。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响堂寺 北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之腰和村东。山势高峻,多峭壁悬崖。石窟筑于山壁,分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大洞。共9洞。中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宽13.3米,深12.5米。坛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丰满,线条柔和,面部虽经千年风日侵蚀,仍圆润光洁。刻经洞内外壁上满刻经文,旁有石碑,记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写《维摩诘经》等4部经书的经过。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南响堂寺石窟第七号窟外景。第七号窟为北齐时所凿制,窟前雕出华美的仿木建筑窟,表明这是一座外貌模仿佛塔的洞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黑龙洞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神麇山北麓的滏阳河边。又称龙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绿,清泉从岩缝喷涌,因有龙泉之称。与鼓山的广胜泉、滏阳泉及八字漳等汇流,为滏阳河的发源地。或谓泉水从沙际上涌,状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于鼓山南段(一名釜山)之阳,故名滏阳。洞前山峦映翠,河柳成荫,殿阁若隐若现。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东门里。砖砌八角十三层,高40米。此塔造型玲珑,外观挺秀。塔始建于北宋,历代均加修葺。 磁山遗址* 在武安市磁山镇东南约1公里的名河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500年。发现有长方形直壁窖穴、组合器物坑、圆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遗迹。窖穴内的粮食经鉴定为粟。出土遗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鸡骨胳为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家鸡。以其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被命名为“磁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