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14.4公里,是中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勤劳智慧的开封人反复再次修建。至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再次修复,即现存的开封城墙,修复后的城墙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当地政府自1994年始对古城墙进行整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不久时间政府还会陆续修建曹门(仁和门)、宋门(丽景门)、大南门(南熏门)等。
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是建筑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魏都大梁城。与今城
城摞城遗址
城摞城遗址(4张)
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据《北道勘误志》等文献载,扩建后的汴州城周围达20里155步,有城门7座,把汴河圈入了城内。这次重筑后的汴州城,实际上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宋朝
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
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断得到增筑,其规模壮阔,气势雄伟。据史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开封城几经战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
金代北宋灭亡后,金朝将都城迁往汴京城。金宣宗完颜珣将开封城向南北两面分别进行了扩筑,使北宋内城向南扩了350米,到今大南门一带;向北面扩筑了750米,至今开封城墙北段。金人扩筑后的东京里城,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南京城墙的中国国内第二大城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