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市的南山竹海是我国最大的竹海之一,数万亩碧绿、暗青、淡黄的竹,随着绵延的山谷起伏不定,游人走进去,就像扑进大海的怀抱,唯任波浪把你推上山峰,再由波���把你抛进山谷。你的一切全交给了大自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陶渊明的境界,当你来到南山,感觉陶渊明似乎就是写这儿的。东晋诗里的“南山”比这儿的小,否则陶的诗又要多些磅礴气势了。竹自古就有宁折不弯的个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以竹自比,成为古往今来“高人”们的一种处世之道。来到南山竹海,我们可以品看到竹的整体性格,一丛丛,一簇簇,像个战斗的集体,把山的豪放精神都体现出来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品读一根根竹的个性,它是积极向上的,随风而曳,但不随风而语。一种沉默的坚韧者形象!南山竹海里的竹既有整体之美,又有个体之秀。
至半山腰,有一位憨态可掬的老寿星在迎接游人。这尊高达12.8米的寿星铜像被人誉为“中华第一寿星”。铜像后方照壁上,刻画着68种不同形态的“寿”字。在景区内的石块上,各种“寿”字常常与你不期而遇,共刻有100种字体的。啊,南山竹海怎么有了这奇思妙想,仅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寿比南山”一个成语就做出了如此大的文章!后来我在游山过程中留意了南山的“寿文化”,果然在一些廊亭间,还能找到不少关于太极拳、回春功、段锦、易筋经的图片或文字。而南山寿眉、天目寿桃、南山寿泉、竹海对弈、竹寿宴等景点的设计,无不体现着超然处世的思想境界,把中国的“寿文化”推向了极致!
有竹须有水,方能衬出竹的内在美。南山竹海有一面很大的静湖,一汪碧绿,在晴好的天气下,竹林倒映在水里,如细碎的金针将阴影分割,初升雾霭时,那淡雾如玉带缠绕湖对面的山腰,站在湖的此岸望彼岸山上的竹林,特别湿润繁茂。竹海因沾了雾气而分外饱满立体。临湖长廊里,静静伫立,放眼远山,那一波水儿将思绪带到了过去,不禁勾起你甜蜜、惆怅的往事。水是如此静而柔,叫人的心也变得敏感。沿着长廊一路往下,是孩子们喜欢的小鸟天堂:白天鹅临水梳妆,长脖弯曲,小嘴儿通红;鹦鹉学舌,叽叽喳喳;鸳鸯嬉戏,相伴相依;倒是孔雀,高兴时猛一开屏,只一瞬就收了尾巴,偏不让游客尽兴似的;鸽子在竹林里飞来飞去,白色在绿色中轻轻一闪,颇有女侠的风采。山与水,与鸟,与禽,与人,在这里构成一个静谧而和谐的世界。
我边走边看,看那连绵的山头,被重重叠叠的竹子覆盖着,竹子一片接着一片,都向太阳的方向倾斜着,泼剌剌地生长。眼前的竹子,因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叶子清翠逼人,叶片上闪烁着的水珠黄黄的,莹莹的,欲滴未滴的样子。由近及远,颜色也由翠而及沉,那本来修长俊秀的竹子在这里扭成一片,一派蓬勃生长的气势,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我被那属于海的气势震住了,屏住了呼吸,眼睛感动得湿润了。那本来属于幽怨的潇湘馆前的修竹,属于多愁的林黛玉的斑竹,在这里展示了它不同凡响的另一面。事物都是以多样的姿态呈现的吗?我不得不对我多年来形成的竹的概念重新定义了。也许任何一种弱小,在它团结起来之后,都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那是一种任何风雨都无法阻挡的力啊!
站在山顶,我和朋友们静静地体会着,彼此间没有了言语。对南山历史知之不多的人,是不知道这翠竹林间蕴含着一条历史古道的。总长约为1.5公里,是一条江苏通往安徽的越境古道。明惠帝朱允炆从京都(今南京)皇宫的暗道逃到溧阳后,就是从这条官道上翻越过山,逃亡至云南避难。“一脚踏三省”在这里名副其实,山顶上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大大小小很多只脚印,你只要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尺码的脚印,踩在里面,就可一脚踏上江苏、安徽、浙江三个省了。正当我们神思飞扬之际,又听着山下传来若有若无的丝竹声,浑厚而深沉。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在每一个清晨醒来,一定有些什么是我们所不知的……
原来,有什么能是我们预知的呢?譬如今天与南山竹海的相逢。
从山上往下走,踏着石阶,前方是一条石径,两边是翠绿修竹,有许多小笋冒出,如蘸了墨的毛笔尖,半是淡褐半是明黄。在湿润的晴朗天气下,我举首望叶,竹叶的绿近乎透明,非常鲜嫩,好像初春钻出的小草嫩芽。淡蓝的天空被细碎竹叶分割成光与影的万花筒,又如祖母精心镂绣的一张蓝绿桌布悬挂在天空,阳光从镂空处射入,点点滴滴,随风轻蔓的移动,人如鱼沉在水底。刹那间的安静是人心里面的安静,阳光打在脸上,似乎也带有竹叶的清香和细腻,温温和和,舒适极了,就这么踏着石阶走下来,满眼的绿色澄明纯正,即便我的身体想回家了,但我的一颗心仍想留在这里。在这里呼吸,滋润,然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