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礼梦中的武汉黄陂石观音寺

旅游

参礼梦中的武汉黄陂石观音寺

参礼梦中的武汉黄陂石观音寺  寺里的法师告诉我,楹联大家闻楚卿曾经为石观音寺撰写了赞叹观音菩萨功德对联:“似实若虚,水月观从无处起;疑非却是,慈悲音自妙中生。”

  自从听说石观音寺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我就心向往之。不仅因为自小对观音菩萨有着特殊情感与信赖,更因为这里与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甚深因缘。

  石观音寺,原名石观音阁,又名大士阁,始建于唐代天启三年(公元887年),距今已有1128年历史,属禅宗临济正宗十方丛林。

  自古以来,这里是黄陂及周边民众的福田,观音灵验,超逾诸方,中原九省,递相朝供。虽饱经战火与世事风霜,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但这份与众生的无尽因缘跨越千年,风雨无阻,相付至今。

  从七年前的烂泥吸脚、荒烟蔓草,到今日的愿景初具、重兴在望,从曾经的法水干涸、慧土荒芜,到今日法源重活、法眼再张,法师们在石观音寺创造了坚韧不拔的奇迹,书写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菩萨是不死的大士、众生永远的庇护。菩萨将深重大悲凝固在黄陂的深厚土地上,以不死的方式向天下昭示禅门的真实不虚,为四众弟子指引修行弘法的决定之趣,抚慰群苦,度化众生,令大众不再无依,不再畏惧,不再惶恐。

  羊年的新春是吉祥的开年,来到石观音寺参礼的善信无不沉浸在满溢的法喜与满怀的希望中。年前获批重建的好消息与正月里普供三宝的法会,一扫中兴法师们多年来隐忍与坚持之苦,一扫大众心头的疑虑与担忧。

  我总是十分愿意看到一座寺院百废待兴的样子,因为它让人看到无数希望在涌起,无数憧憬在翻飞。

  古人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石观音寺不是大富大贵的丛林,却延续着千年的道心和无尽的悲心。数年来,艰难的重兴至为不易,却令人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缘。一丈之方可以容纳十万龙天,小小院舍自有一片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石观音寺地处黄陂,没有城市便利的资源和繁华的市景,但在乡村的广阔田野上,众生与大地亲切拥抱,与自然觌面相呈。这里有着最淳朴的乡情与最原始的生命源泉,也有着最深刻的悲欢苦乐和最深切的生命愿景。佛法曾在这里扎根生长,滋润众生心田,虽曾一度离去,但必然要回到这里,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因为,佛教是大众的福田,大众也是滋养佛教的沃土。

  自古以来,山林和田园从来都是佛法的乐土。人间佛教强调佛教应走出山林,回到世间,但山林与田园从来都不是世外的山林田园,田间地头从来都是大众生活劳作、繁衍生息的第一家园。

  当今社会,资源资讯日益向城市集聚,农村大众所能享受的物质资源比重在降低,所能受用的精神文化和信仰资源更是不受重视。然而,农村大众同样是众生,同样需要佛法信仰的滋养。他们有着自身特有的喜乐悲苦,却同样有着离苦得乐的终极关怀的渴望。

  近几十年来,各类宗教尤其是西方宗教在广大农村的极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常态”。大众虽有选择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千年以来为炎黄子孙带去源源不断的深厚终极关怀的汉传佛教,早已化入了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自家的文化和生命的元素。如此亲切的传统,谁愿意令其流落他乡,谁愿意令后人“相见不相识”?而化导人心、造福乡民,不仅是历史的功绩,更应是汉传佛教当仁不让的职责与愿力所在。

  佛教走群众路线,佛教是人民的佛教——这一代表着大乘佛法与禅宗至高精神的传统,由于历史的原因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隔断与阻力,却因观音菩萨深切的悲愿在石观音寺再续前缘。

  石观音寺回来了!这是重兴石观音寺四众弟子的无比荣幸,更是黄陂地区乃至汉中人民的无上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