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情话

旅游

烟台山情话


烟台山不高,却雄姿英发。

早在600年前的明洪武年间,烟台山上就升起抗击倭寇的狼烟。 烟台山巍然矗立在黄海之滨,扼守咽喉要道,忠诚守护国门。 烟台山顶那高高挺立的白色灯塔远远就能看得见,尤其夜间,那一闪一闪的灯光耀眼夺目,它照亮无垠海域,日夜为往来船舵举灯照路。

由灯塔引路来到烟台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1865年的芝罘俱乐部旧址,红瓦屋顶,三层木石结构,1870年设保龄球场,称亚洲第一。沿着海岸路缓步而上,至烟台山东路,沿路多是造型各异的领事馆,从山下到山顶,芬兰的,挪威的,瑞典的,英国的……自1862年3月烟台开为商埠之后,先后有17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或代理领事。 当你还沉浸在绚丽多彩的近代建筑之中,展现在眼前的却又是一道自然风光,是一条非同一般的绿荫“隧道”,它两旁的冬青树自然交叉搭成的,冬能御寒,夏能遮阳,比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要自然柔和得多。穿过这绿廊,来到惹浪亭,骤然间,海阔天空,远处帆影点点,头顶海鸥盘旋,脚下浪花飞溅。 返璞归真,让人心潮澎湃。

在大自然设计绘制的不断变幻的景色中,诗人文思喷涌,会吟诗填词;年轻人奔至海滩礁旁,戏水弄潮;喜欢垂钓者,站在礁石上,把鱼钩甩向远处,溅起一朵浪花,更有一番别样情趣。无疑,这又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激动之情稍有平稳,回头一想,这设计者用长长的绿廊把人慢悠悠引到波涛汹涌的海边,神不知,鬼不觉,由封闭到豁然开朗,由静谧到涛声笑声阵阵,给人以突然与惊喜,真是独辟蹊径。须臾,当你拣着贝壳,捉着小螃蟹不知不觉绕到礁石嶙峋的山后,猛抬头,会惊吓出一身冷汗,一块巨石就悬在咫尺之间的头顶。这巨石神似渔民出海打鱼的舢板,上书“造化奇观”四个大字,这就是久闻其名的“石船”。并且,这巨船屹立在危岩之上,其支点只是陡崖上的几块碎石,若凌空无托,摇摇欲坠。看一眼,捏着一把汗,觉得它在眼前有些晃动,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吹到海浪里,或者哪个顽皮的小孩子,轻轻推一把,它也会滑到波涛中。但,不可思议的是,它却在这里稳稳当当呆了几千年,岿然不动。此刻,你又会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绕过石船,爬上陡崖,立在你面前的是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筑,从底部到楼顶,全部是用粗糙的咖啡色花岗石砌成的,这是丹麦领事馆旧址,建于1867年。这里经常坐满写生者,其实即使不是学建筑或艺术绘画的人,也会在此驻足观赏,因为它就是一件用石头砌成的艺术品。 拾级而上,见一巨石横卧山顶,上面镌刻:崆峒居左,之罘横前。俯临渤海,镇齐接燕……据传每当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成群的燕子聚落在此,故名燕台。所以烟台山之名有两说,一曰,古代敌人入侵时,在山头燃起烟火报警,所谓烽火狼烟台,这赋予烟台山的是壮烈;另一说则是由这“燕台”而得,这寄予烟台山的又是诗情。

此时,已按捺不住“更上一层楼”的心情,急匆匆登上山顶的烽火台或坐电梯来到灯塔观景台,美景尽收眼底。烟台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芝罘湾畔,环抱在海天一色的浩瀚黄海之中,西邻船笛声声的烟台港,北望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南靠胶东的鱼米之乡——烟台市。其实,只要你看看烟台山脚下的海关街、朝阳街、十字街,也足能让你赞叹不已,乐不思归。 朝阳街建于1880年,是当初烟台市繁华的商业街,店铺林立,既有近代欧美各国独特的建筑,又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这里有德国人经营的盎斯洋行(建于1886年),有中国首家机械造钟工业——宝时造钟厂,清末(1900年)的民营钱庄——福顺德银号也坐落在此……位于最北端的造型别致的二层建筑,便是1912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来烟台时的下榻处——克利顿饭店旧址。由此想到该日孙中山先生参观张裕公司的题赠:品重醴泉。这时目光会自然转到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有百年历史的张裕公司就在这里,其生产的白兰地、红葡萄酒、雷司令、味美思等酒,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及最优等奖状。目光所及的还有1901年创办的烟台第一所新型学校——养正小学。基督教浸信会教堂旧址、俄罗斯领事馆旧址、道孚洋行旧址……均坐落在十字街周围。

看着眼前这一片片红楼青舍,是一种艺术享受,似重读烟台的近代史。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用石头写成的。曾任烟台市博物馆馆长的宋玉娥先生说,烟台山及其周围的近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是烟台珍贵的文化遗产,反映烟台近代史的进程,反映烟台近代城市发展的概况。”所以这些区片的规划改造,不能轻易把这些近代建筑抹掉,当然也别修葺成妖冶之态。留住的应是这段历史,是她的原貌真相……。 站在烟台山上,感慨万千。烟台山,你载着的是烟台人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