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伊山

旅游

衡阳伊山

伊山在杉桥乡,为东晋桓伊读书习武之地。桓伊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的东晋主将,功成身退,到伊山隐居。山上寺院称伊山寺,鼎盛于明、清二代。寺院三进,占地5000平方米。石质庙门上的大匾“景德禅寺”为宋徽宗所题,寺内古罗汉亭亭如盖。诗人墨客来此怀古者颇多。

伊山,位于湘江西侧的衡阳县杉桥,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的余脉,为淝水之战的东晋主将桓伊读书习武之地。据传,淝水之战后,桓伊功成身退,到伊山隐居,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曲《梅花三弄》,其创作的灵感,就源于伊山的梅。

晋朝,行军司马桓冲,原籍安徽宿县,总督豫江,扬诸州军事。前秦王苻坚兴兵伐晋,桓冲遣兵救援滁州之危,遭苻坚暗袭,全军覆灭。桓冲兵败便带领全家老少逃到衡阳县杉桥镇,隐名避难于荒无人烟风景秀丽的伊山,搭建草房,教子桓伊(字叔伦)读书习武,以图报仇雪恨。桓伊自少聪敏,习武之余,善于吹奏竹笛。相传桓伊在梅花树下吹笛子的曲调特别好听,连山里的飞禽走兽都被吸引,老虎听见笛声不叫了,喜鹊听见笛声也不叽叽喳喳了。桓伊吹了一天又一天,总想给曲调定个牌子,但左想又想,也没弄出来。有一天,桓伊坐在梅花树下,吹呀吹,嘴巴皮子都吹出了血,忽然间,抬头仰望梅树,梅花朵朵开花了,白得像雪一样。桓伊感觉很奇怪,冬天还没来,梅花怎么会开花呢?于是,桓伊停了停吹笛,休息片刻,说来也怪短时间梅花竟开了三遍,桓伊恍然大悟,曲牌有了,就叫“梅花三弄”吧。“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的年代较早的一支乐曲,它的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到了唐代,琴人师颜将它改编为同名琴曲,从而流传开来。公元383年,苻坚调集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兵临淝水,企图一举消灭东晋。桓伊立志打败苻坚,以报父亲全军覆灭之仇。他与谢石、谢玄一道都督军事,共拒秦军,凭借八万铁骑,奋勇迎敌,结果以少胜多,大败败苻坚,获得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晋王拜桓伊为右将军,封永修候。桓伊年老后,仍然退隐伊山。桓伊死后,东晋宰相在伊山建寺,用以纪念桓伊,取名伊山寺,该地遂称伊山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