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惟青州”——仰天山

旅游

“海岱惟青州”——仰天山

仰天山位于山东青州城西南46公里处,青州市王坟镇与庙子镇交界处,主峰海拔834米,最高峰摩云崮海拔848米,面积2.1平方公里。因罗汉洞(千佛洞)有天窗,“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而得名。古有“仰天高挂秋月圆”诗句,就是赞美仰天山风光的。2000年2月22日,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仰天山为国家森林公园。

“仰天胜绝,甲于东方,闻名旧矣”。进入仰天山,首先迎接游人的,是山中森林的葱绿之色。它层层叠叠,依山随峰,迎风拂动足可以令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若是深秋时节来到这里,还可看到,由黄栌、红枫、黄连木等色叶树种组成的100公顷的红叶林。漫山遍野的红色之中,偶有黄色点缀,组成了壮观的花山胜景。与此同时,还有银杏、雪松、水杉、侧柏、垂柳、枫杨、鹅耳枥等观叶树种;绣线菊、蔷薇、紫荆、山梅、迎春、锦葵、石榴、芍药、牡丹、杜鹃、丁香、茉莉、百合、山丹丹等赏花草木;板栗、山楂、苹果、杜梨、杏、梅、枣、柿、樱桃、郁李、葡萄、枸杞等可食果木。共有48科、92属、166种。真可称是丰富多彩了。难怪古人把仰天山称为“天然百花园”。

溶洞、钟乳石

仰天山具有江北发育最好的垂直溶洞群,已发现的垂直洞穴56处,已探明的溶洞有黑龙洞、四门洞、高明洞、水帘洞、水帘二洞等。仰天山灵泽洞内既有高峻奇险的峡谷风貌,又有瑰丽奇特的溶洞风情,引人入胜。灵泽洞全长1080米,在全国304条溶洞中属于大型洞,它与全国现有的其它溶洞相比,有三个特点:高峻奇险:高度在30米以上的大厅有6处,垂直落差在10米以上的陡坎有三处;气温宜人:洞内常年温度9—11℃,属于气温最低的溶洞,据西方医学家考证,如果人类长期生活在9—12℃的温度中,寿命可到200多岁,因此,灵泽洞又称为长寿洞;流水不断:北方的溶洞一般比较干燥,而灵泽洞常年流水不断,有水道200多米,水潭6个,瀑布1处,仰天山灵泽洞由水帘洞、黑龙洞和四门洞共同组成,雨水和雪水汇集形成地下水对岩石不停地进行溶蚀和冲刷,形成了洞内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仰天槽是世界罕见的在海拔900多米的山顶的石灰岩溶蚀洼地。

千佛洞(罗汉洞)

千佛洞洞深160米,高50余米,宽30多米。俗称千佛洞,古名白云洞、又名太祖洞。洞阔数米,深60多米,高30米。洞内南壁上有佛龛四排,过去供奉着北宋“应真造像四十八种”。洞顶南侧有一天然石隙,仰可见天,仰天山即因此而得名。每逢八月中秋午夜,银盘似的月亮透过石隙将光亮洒满洞中,形成著名的临朐八景(古代这里属临朐县)之一“仰天高挂秋月圆”。据志书记载,过去每到中秋月夜,文殊寺的和尚们齐集洞中,敲磬击钹,鸣箫鼓瑟,奏乐赏月,通宵不息。罗汉洞洞壁镌像刻字甚多,有宋天禧(公元1017-1021年)、乾兴(公元1022年)、天圣(公元1023-1032年)等年间的。天禧和乾兴是宋真宗在朝时最后的两次改元,天圣是宋仁宗的始建年号,这时都为北宋前期,距宋太祖建国也不过50年左右。因此,都为仰天寺的始建之年增添了不少重要证据。

洞顶有一天然石隙,仰视可见天光,仰天山的名字因此得来。洞内正面供奉如来佛祖和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四壁有铜佛像1040樽,洞口有高3米的四大天王像。无论是从高度、体量还是佛像数目来说,仰天山千佛洞都是天下第一佛洞。

观音洞

俗称“隔山照”。过去洞内石壁上有一面“古镜子”,平明如镜,光可照人。每逢月明之夜,寺院及其周围的山峦树木全部映在镜中,煞是好看。《仰天山记事》载:“不知何年,诗人题刻其上,遂不能照全。”只可惜由于千百年来游人手杂,早已镜毁景灭,如今人们已无缘观赏这一奇妙的景致了。据说钟羽正曾在此设铁索,供人攀援,今亦不存。

仙人洞

在观音洞南,虬松倒挂,悬在峭壁中间,翠柏掩门,人莫能攀。相传古代有悬空的木质栈道与观音洞相通,寺内的一位有名望的长老圆寂前入洞坐化,走一步拆一步,从此路绝。如今,峭壁上空留一行排列整齐的座窝儿,似乎为上述传说的佐证。

黑龙洞

至今探临者络绎不绝,洞实为一构造山隙,洞口阔而深莫测。相传有龙潜于洞中,能兴云雨,洞底之恒温蒸气上冒,一年四季,呈显不同观感。盛夏季节有冷气上冒,人立洞口,顿觉寒气砭骨,不敢久停;隆冬远望,又可见霭霭白气从洞口蒸腾而上,神秘莫测。今只探至洞深60多米,水平距离100余米,向下洞口被水淹没。宋朝时候曾经在这里立过庙,宋哲宗赵煦还御赐一块匾额,上书“灵泽”二字,堂堂皇皇地悬挂在庙门之上。以后又封为“丰济侯”。

摩崖题刻

仰天山上,洞穴内,崖壁间,随处可见的摩崖题刻,既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又为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白云洞口附近,有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镌刻的一则题刻,全文是:“少尹副都总管黄掴安远捕盗至此”。黄掴,当时为山东省经历、益都府少尹兼山东东路兵马副总管。他留在仰天山上的三处题刻都提到“捕盗”一事。据《宋史·李全传》和《金史·仆散安贞传》可知,宋、金之际,益都的杨安儿率众起义,金章宗遣完颜为山东行省,黄掴为经历官,率三千装备精良的“花帽军”讨伐杨安儿,仰天山上的题刻就是这段历史的佐证。另外这里还保留有宋朝著名将领范仲淹和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的题刻。赵明诚等人在这里留下了多处题刻和金代完颜赞“仰天胜绝,甲于东方”的题字,都堪称珍贵的历史文物。

九龙盘

仰天山盘山公路气势雄伟,蜿蜒盘旋,堪称一大景观。全长3300米,宽6米有余,蜿蜒回环十二折。似群龙起舞,直上山巅,故以九龙盘命名。游者循山盘转,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上闻林间之鸟语,下探古刹之清幽。东望群山叠翠,涧溪潺潺;西瞻山屏似画,林海森森。摩云崮昂首柱其南,狮子崮雄踞镇其北。奇峰与怪石相伴,清泉与幽谷合鸣。更有春日之山花烂漫与深秋之万顷红枫,点缀山峦。置身此境,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龙盘之巅的闻涛阁,已成为仰天山登高赏景的最佳去处。?跟古刹、幽洞相伴而存在的是远近闻名的“花山”。秋霜初降,漫山遍野的乔灌木混交林顿呈异彩,深秋红叶,灿若锦霞,一望无边。过去,当地人把“九月九逛花山”,看作是一年中最为开心的趣事儿。届时,人们鸡鸣即起,串庙会,逛花山,日落方归。

仰天槽

山上四围绕岭,中为平地,长四五里,状如马槽,中部的一道土梁将“槽”分为南北二槽,南槽有黑龙洞;北槽有二洞,名四门洞、白龙洞,为雨季仰天槽周山汇水泄洪之地,每逢大雨,山水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两个洞口像个巨大的漏斗,转眼之间把茫茫无际的洪水泄得干干净净。

佛光崖

寺西尽处有一巨型光崖,一壁万仞,如刀削斧劈,逼立耸峭,高宽各数十米,人称“佛光崖”。崖色赤褐,上部微凹,顶端圆秀,下部宽宏,间杂如黛站在崖根仰头望去。只见云动崖移,群鸦惊飞,野蔓附枝,飞松倒挂,各具情态,其势险绝。崖壁下方镌有金代明昌年间之线雕如来佛宝座及二侍童像,线条流畅,端庄典雅,栩栩如生。大概是由于光线折射的原因,佛光崖顶不大的一块地方,在漆黑的夜里能显现出微弱的亮光,初宿山间的人常常因此而连声称奇。更有甚者,当地传说佛光崖有时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钟羽正在他的《仰天文殊寺佛崖放光记》一文中写道:“万历四十八年四月朔,佛光崖放光三日,夜则穿月两垂,色明如银;昼则映日圆下,色耀如金……”,这是我们尚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一种自然现象。

文殊寺

主峰东侧有一平台,南、西、北三面皆为悬崖。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文殊寺,俗称仰天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原有山门、钟楼、鼓楼、佛殿、伽蓝殿、文殊阁、三教堂等,现已重新修复。寺内另外几块石碑以及附近山岩上那些为数众多的摩崖题刻,证明了该寺创建于北宋初年。据明朝嘉靖年间重修寺碑中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遨游天下,见仰天山好像他梦中见过的境界,以为菩萨显灵,即命在此立寺。

望月阁

望月亭是一拱顶石质殿式结构,拱顶无梁,窗门四达,丛木环列,高明爽垲,云湿风凉,坐落在文殊寺西南”一道视野辽阔的山梁上。亭侧有姊妹松1株;亭上有松3株,名曰桃园三结义松。南望,越过如黛的山巅,可以直视苍穹;东望,漫过灌木丛生的深谷,目光所及,无遮无拦。在这里度过月光如洗的仲秋之夜,脚下藤葛缠树,耳边虫声唧唧,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明时亭圮,工部尚书钟羽正重建,并亲手书“望月”二字作亭额,嵌于亭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