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崇法寺塔

旅游

永城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西城区,宋元佑八年(1093年3月25日)始建,绍圣五年(1098年)建成,因建于崇法寺内,故名崇法寺塔。“宝塔盘云”古为永城八景之一。永城人吕永辉曾作诗赞道:“东林古寺迹仍留,七级浮屠踞上游。保障江淮称巨镇,屏藩梁宋护中州。”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东北隅的烈士陵园内,为崇法寺旧址,塔因此得名。崇法寺塔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宝塔盘云”古为永城八景之一。寺建于唐代,塔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今寺已废,存9层砖塔,高34.6米,楼阁式八角形,塔底座边长3米。1~4层嵌有深绿色琉璃雕砖,构图为一佛三菩萨。原塔1938年遭日军炮击。1985年重修。崇法寺塔为八角楼阁式9层砖塔,高34.6米,底层直径7.7米。塔体为椎柱形,每层檐下均有仰莲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莲花开放。塔每层均有东南西北四门。八角皆有石龙头,龙头系铁铃,随风而铿锵齐鸣,悦耳动听。塔底层有地宫。内有棺床,石匣。塔底北门有青石走道直至塔顶。内壁镶有深绿色琉璃佛像砖651块,构图为一佛两菩萨。它是我国古代转塔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2006年05月25日,崇法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崇法寺塔历经900余年,风雨剥蚀,明清虽经几次修复,仍有破损,清末遭雷击留有裂缝,1938年又遭日军炮击,残存8层,高28.9米。为了恢复崇法寺塔的原来面貌,1972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作塔的维修准备工作。1983年9月聘请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工程师方咸达、葛基鲁测量绘图,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驭寰审批,于1984年4月动工,1985年经河南省文物局和古代建筑研究所验收告竣。经过大修恢复了原貌,并增装了避雷针,重新展现了我国古代高层建筑艺术的高超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永城位于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缓冲地带,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崇法寺塔正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李俊山馆长说,中国南方的造塔艺术多是砖砌,用砖为主的结构,但是角梁、踏步等都用木头制作。北方塔就用砖石代替,石塔比较多,好些地方都使用石头代替,用石头制作。再一个就是塔的内部结构形式有各种变化,如果按照南方塔的造型,它的角梁和踏步本来应该用木头的,但是崇法寺塔是用石质,角梁用龙头,挑出一个角梁,下面一个风铃。宋代崇法寺塔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众多历史名人足踏永城,曾留下不朽的诗篇。明代著名诗人李先芳由商丘入永城途中写到:“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波平;村原处处垂杨柳,一路青青到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