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霞寺风景区

旅游

乌霞寺风景区

乌霞寺为安徽省重点寺庙,建于北宋年间,寺庙主体建筑为两进院落,前后殿均为一进三开间砖瓦建筑。寺庙坐落在马仁山脚峡谷中,山谷内有溪流从寺庙旁穿过,寺庙周边竹林茂密,植被覆盖良好,夏季清凉,空气清新,寺内观音殿为50平方米单层平房,供奉千手观音。观音殿后有五霞洞,由巨石构成,洞有两个出口,相互连通。北宋林学家陈翥曾隐居于此,写出了世界上最早论述桐树的专著——《桐谱》。新四军第三支队曾在此活动过,抗日初期,谭震霖司令曾多次在洞顶凉亭召开对敌斗争会议。该景区所在地同时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古铜矿遗址。

乌霞寺 乌霞洞 工山镇大工村马仁山中。乌霞寺寺始建于宋,今存为清末建筑正殿五间,后室二间。门前茂林修林,泉水潺潺,环境幽静凉爽。据《五松陈氏宗谱》载,宋代陈翥在此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研究桐树栽培方法的论著——《桐谱》。乌霞洞在乌霞寺后,是天然形成的山洞,洞口较小,洞内空间较大。抗日战争爆发时,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治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伪军以及国民党顽军的进犯。谭震林将军在此指挥皖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独立地开展游击战争。

乌霞寺北宋陈翥筑舍洞前,为读书之所。终日吟诵与著作。陈公逝世后,乡人为了纪念,将其书舍改建为“乌霞洞庵”。青瓦粉墙的洞庵,犹如护洞的屏障。洞庵历经战火,几度毁坏,几度修复。佛像虽存,亦斑驳不堪。碑记仅存清代二块,其他文物无一可寻。庵旁犹有一泓涓涓溪流,终年不绝。一片郁郁竹林,四季垂荫。
抗日初期,三支队于1938年移防前线,司令部设境内沙滩脚自然村,司令员谭震林等支队首长和南四区委书记潘效安及其战士们,时常从马仁山赴繁昌前线工作,虽无心观景,但对马仁山的自然风光,不无赞美之词。
解放战争时期,我游击队首长王安葆、陈作霖,经常出入与麻仁山马仁山,在洞庵召开会议,发展革命队伍,扩大战斗力量,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1947年夏季,反动派实行砍山“进剿”战术。伪军独立十三旅在县国民兵团的配合下,伐木烧庵,步步逼近,后经庵僧跪地哀求,前殿虽然幸免,但后殿已终付一炬。文化大革命期间,洞、庵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佛像和所有文物摧残怠尽。两块石碑嵌于庵壁亦伤痕累累,实为可悲。
1985年,政府拨款维修,改乌霞洞庵为乌霞寺,大理石的额匾,“乌霞寺”三字,为原省委政协主席张凯帆所书。红墙青瓦,涣然一新。
乌霞洞乃天工巧成,景色优美,能为《中国名胜辞典》所收录,实属名山胜地,名驰遐迩。然而,自然名胜也与人世社会,共同命运,随着人事的沧桑,它也随之变化而变化。从兴盛到衰败,再从衰败回到兴盛,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这块皖南名胜,目前,虽无昔日之辉煌,但其自然景色犹存,仍为广大群众所向往。随着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一经开发,将会成为皖南旅游业中,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