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台是古城高邮的标志性建筑。
外地人到了高邮,不管多忙,都要想方设法去登一登文游台,在秦少游的塑像前留个影,否则就会遗憾不已。因此,有人说,没有登过文游台等于没有到过高邮,就像没有逛过天安门广场等于没有到过北京,没有玩过上海外滩等于没有到过上海一样。
文游台在高邮老城区东北角的土山上。土山不高,相对高度只有35米 。1000多年前的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道士李守坚看中这座土山古柏森森、环境清静,便在山上建了座东岳行宫,俗称“泰山庙”,庙内设泰山王神像,还有东宫娘娘、西宫娘娘。大殿两侧还设有七十二司,都是泥塑木雕的神胎鬼像。供一些善男信女来焚香许愿、求签问卜。那时不管这里的香火多么兴旺,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庙宇而已,但到了北宋元丰年间,由于苏东坡、秦少游、孙莘老、王定国这四个文人曾在这土山后面的庙台上煮酒论诗文,一下子有了名气。苏东坡等四个人怎么会凑到了一起,又怎么会到高邮来的呢?这当然得从苏东坡说起。
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石)接到圣旨,被“量移汝州”,意思是减轻对他的处罚,移送到汝州(今河南临汝)来。北宋时,湖北属偏远的蛮夷地区,而河南属中原,由偏远的蛮夷地区调到靠近京师的中原地区,这是一个信号,说明“乌台诗案”的风波已经过去。苏东坡自然非常高兴,由黄州雇船顺长江东下,游了庐山、石钟山,在金陵会见了王安石。“乌台诗案”前,苏东坡曾专门写信给王安石,向他推荐秦少游,这次又当面向他夸赞秦少游的才能。他本来准备由六合北上去临汝,但听说秦少游第二次赴礼部试又未考中,情绪比较低落,便改道由金陵到京口,由京口过江入大运河到高邮,专门来安慰和开导秦少游。秦少游十分高兴,热情接待,正好苏东坡的好友孙莘老和另一放逐已北还的文人王定国也在高邮,秦少游便把这两人请来一起作陪,在泰山庙后面的高台(庙台)上载酒论文,畅叙友情。苏东坡是当时的文坛泰斗,他到高邮来和秦少游、孙莘老、王定国煮酒论文的事情被广陵太守知道了,广陵太守认为群贤毕至,值得纪念,特地为此台写了一块“文游”的匾额送来,著名画家李伯时也为此事作了画。后来“文游台”的名声便传播开来,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文游台”便成了高邮士子文人登高临远的胜地。
经过历代的修葺,特别是1980年以后,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厅和高邮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古迹的抢救修缮工作,多次拨出专款对文游台、盍簪堂、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古建筑进行修复。还依靠社会力量的资助,逐步兴建了重光亭、映翠园、门厅、牌坊、展厅、碑廊等仿古建筑,再配之以东部小区逐步完善起来的曲桥竹亭、石径芦苇等自然风光,现在的文游台已经成为一个以欣赏游览为主、休憩观光为辅的内涵十分丰富的风景区。
文游台风景区从文游台的牌坊开始。文游台牌坊就立在淮扬公路与邮兴公路相交的“丁”字一边,是一座仿古式三间四柱无楼火焰式牌坊,在文游台的正南,上面的四个大字“古文游台”为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题写。穿过牌坊就是一座单孔拱桥,又称玉带桥。走过玉带桥,来到一个石铺广场,眼前就会看到古色古香的门厅,这门厅为仿清式五檩举架单檐悬山屋顶结构,白墙、灰瓦、深褐色梁柱。门厅正中悬挂的横匾上“淮堧名胜”四个字,笔力苍劲、老辣古朴,是清末康有为的女弟子、著名书法家萧娴的手笔。“堧”意为城郭、宫殿庙宇或水边的空地。
穿过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秦少游的全身塑像,是雕塑艺术大师张充仁的得意门生、著名雕塑家严友人先生的作品。只见秦少游手持书卷,长衫飘飘,眼望远方,神情俊逸,浑身上下充溢着一股才气,一股灵气,还有一股傲气,真正给人一种“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感觉。全国著名古典园林建造专家陈从周先生,在文游台仔细端详秦少游这座塑像后,也连连夸赞,说这座塑像“静中有动,动中有形,形中有神,神中有意”,是国内少见的古代人物塑像中形神兼备的成功塑像之一。这就无怪乎中外游人在游览文游台时,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站在这座塑像前,与秦少游合个影,以便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
绕过秦观塑像,沿着绿树掩映的林荫小道继续北行几十步,然后拾级而上,就是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建筑盍簪堂。其梁上的横匾“盍簪堂”三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盍簪”二字出自《易经》的“勿疑,朋盍簪”,意思是“不要再迟疑不决了,朋友,快来相聚吧”。此堂最为珍贵的是东、西、北三面墙壁上镶嵌的28块石刻,其中25块的内容是《秦邮帖》,另3块则分别是《东坡小像》、《祝东坡生日图》和《修禊图》。说这些石刻珍贵,一是从内容上说,《秦邮帖》是清嘉庆二十年(1815)高邮知州师兆龙,因为雅慕苏东坡、秦少游等四贤,将宋、元、明三代有关书家写过的有关“四贤”的诗文收集到一起,并经当时的著名学者阮元审定,再请当时著名的金石家钱泳钩摹勒石而成。二是这些碑刻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破四旧”的对象险遭不测,幸亏遇到此处驻防部队中的几个有识之士,他们用砌房抹墙用的“灰浆”,将这些碑刻全部涂抹遮挡起来,否则,这些碑刻早已被“砸烂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了。
盍簪堂的后面就是整个文游台景区的主体建筑文游台,两者之间只隔一个不大的院子。
文游台上下两层,都是五开间,顶为重檐歇山。下层檐口抱柱的章草楹联是“无双国士,终古文台”八个字,出自已故著名书法家、 华师大教授王蘧常先生之手。正面中堂是一幅“四贤聚会”的瓷壁画,画的是苏东坡、秦少游、孙莘老、王定国的伫立运河边的情景图,全画高1.8米 ,宽2.7米 ,由66块瓷砖拼贴而成,作者是海内外闻名的人物画家范曾。东西两侧的墙上则镶嵌着苏东坡、秦少游的12块墨迹刻石《秦邮续帖》。楼上正面是按照北宋李伯时的《西园雅集图》临摹制作而成的刻漆落地屏风,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逼真传神,18个人物有立有坐也有卧,有吟诵、有抚琴、有交谈,构图疏密相间,互为呼应。每一个看到这幅画的游客都会站在这幅画前仔细揣摹、沉吟良久。走近窗口,举目远眺,城乡景物尽收眼底:东面是禾稼葱葱、绿野平畴、“稻菽千重浪”的农田,西面最远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高邮湖和点点帆影,北面是厂房新居栉比鳞次、欣欣向荣的开发区,南面直对繁华热闹的文游路,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登高观赏,清风徐来,西则“湖天一览”,东则“稼禾尽观”,正可以让良朋师友,把酒临风,促膝而谈,什么仕途得失、人间烦恼皆可一抛脑后,这是多么惬意、爽快的聚会啊!难怪著名作家贾平凹周游江苏来到文游台时,留下了“文游游心”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