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原名镜湖,相传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南湖、贺家湖、大湖、贺监湖等别名。北宋初始称鉴湖、照湖。她是绍兴的母亲湖,亦是中国的历史名湖,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 年(140),时任会稽太守马臻为灭灾害、灌田畴,率领民众,战天斗地,筑堤蓄水,拦洪成湖。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汇入鉴湖,集雨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湖面达358里。湖涉山阴、会稽两县(今上虞、绍兴县和越城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今天完整意义上的鉴湖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绍兴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已远远超过了古鉴湖的范围,但鉴湖作为绍兴母亲湖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人们仍习惯地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鉴湖风光。
鉴湖自汉代筑成之后,很快成为一个山水旅游的热点,一望无际,方园百里,浩瀚明洁的鉴湖与南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峰峦迭翠的会稽山相互辉映,美不胜收。这里烟波浩森,风光如画,倾倒历代文人墨客。他们三五成群,泛舟鉴湖,饮酒赋诗,留下佳话。王羲之的名句“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道出了鉴湖山水的特色所在,历代文人学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遗踪,给鉴湖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李白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杜甫日:"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陆游日:“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张思聪日:"八百湖光此地收,长桥水接鉴桥流。"均揭示了鉴湖那深厚的无穷魅力。
古鉴湖虽已缩小了六分之五,但仍然还有约30平方公里的水面,其中东鉴湖有残存的白塔洋,泽湖泊等,西鉴湖有残存的古湖,容山湖以及东起亭山乡,西至湖塘镇的河段。
鉴湖留存的这一河段自南宋定型直到今日,不仅风韵犹在而且另有一番雅趣别致。此河段东起绍兴偏门外一里左右的东跨湖桥,西至“香林”所在的湖塘长街西端的西跨湖桥。东西22.5公里,平均宽度108.4米,平均水深2.77米,陆游有诗礼赞“东西相望两湖桥,往来无时一画桡“。其中柯岩风景区以南的一片水域叫作仁让堰(也就是鉴湖景区),是今日鉴湖最开阔的水面,湖中有岛,湖边多山,山水交错,风景天成,南洋岛则是湖中诸 岛中离岸较近且较大的一个。站在岛上向南远眺便是青翠巍娥的会稽山,向北仰望则是耸天屏立的柯山石景。东西两面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绿水,在宽阔的湖面上驾舟荡漾,湖山碧野之间,漂动的乌毡帽,卧波的石拱桥,傍岸的村庄,沿湖的渔箔、渔舍、荷菱、鹅侣、鸭群无不充满清新质朴、怡情爽目的淡雅之美。“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拈棹舞、拥蒙眼,不作天仙作水山?”“他年好事客,过此访遗踪”。
鉴湖景区就是在“古鉴湖的遗址”上开发而来,主要部分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占48.7%,建有四大景点,即东汉笛亭、南洋泛秋、五桥步月、葫芦醉岛。她既能与柯岩景区连缀一起,山水兼容,岩湖互衬,又可单独成景,独占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