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这
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
名字由来
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建筑风格
铁门最吸引游人之处当推"蛰庐"它是原国民革命军将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张钫先生的私人花
园。而"蛰庐"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在他有生之年,将流散于洛阳地区民间的志石多方罗致,送达故里铁门,在自家花园"蛰庐"西侧专辟一隅,镶嵌储存。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斋室题额。
藏品概述
碑刻
千唐志斋收藏的碑刻,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字中正)撰文、贺耀祖(又名贵严)隶书,有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 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有人称其为"石刻唐史",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中华书法演变的轨迹。
竹画
千唐志斋里保存着郑板桥(名燮,字克柔)作的4幅《题竹》诗画,这四幅画不仅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画出了阴晴雨雪四种天气。巧妙的构思,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创建人简介
生平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
张钫先生,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
成就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氏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发展历程
穿过绿幽幽的柳荫道,推开厚重的大门,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私家园林便展现在面前。那墓志石刻,依稀可辨当年文人儒将之气度;那青砖灰瓦,更呈现着昔日的端庄文雅。这就是被誉为豫西名园的张家花园——蛰庐。 千唐志斋就是花园的一部分。1936年花园的主人张钫在园中辟地建斋,将收集而来的墓志镶嵌于此,章太炎题额“千唐志斋”。
一 风雨如磐 风采依旧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占地40余亩,由形式不同、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的建筑园林组成。现主要有文物保护区、园林区、北魏石窟、张钫故居等。
千唐志斋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承载了280余年大唐的厚重历史,彰显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墓志石刻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唐文化的奇葩,受到世人瞩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宣布对外开放,闻名全国。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打造品牌 规划先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人文旋游。于是,一批以天子驾六为代表的文物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作为洛阳旅游新三篇的千唐志斋,把它开发成为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便成为了我县、洛阳市、以及河南省有关领导与专家的共识。
2001年,新安在旅游整体规划中,对千唐志斋建设开发明确提出“要恢复扩大现有规模,以唐文化为特色,以民俗文化为支点,使之成为新安旅游发展的龙头”的要求,并把千唐志斋一期改造的开发建设定为县建设重点工程。当年千唐志斋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自后我县不断加大对千唐志斋建设,倾力打造千唐志斋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出争创国家4A级景区的目标。 规划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龙头。只有坚持规划先行,把区域特色提炼出来,把旅游产品设计出来,把旅游项目包装起来,才能保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在规划设计上,我馆严格按照“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先后聘请洛阳园林设计研究院、南阳古建所、《千唐志斋旅游发展规划》、《张钫故居维修设计方案》。按照规划,千唐志斋景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貌基础上,对原有古建筑及核心区域进行系列配套工程,并尽可能展现豫西园林的原始风貌、兴衰过程,体现张将军重文理念及读书传家的优良传统。
三 紧抓机遇 笑迎八方
2008年千唐志斋二期改造作为县重点工程,我馆 高度重视该工程建设,专门成立了基建办,研究制订施工方案,明确分工,狠抓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工程自2008年5月开工以来,相继完成了南园景观、荷花池改建、多功能厅、牡丹园修葺、生态停车场建设,还完成了供排水、电力改造及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建设、南大门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张钫故居维修工程按期完成,2010年景区开始张钫故居的布展工作,定于2011年10月份全部完成开门迎客。景区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其中游览面积扩大近一倍。
四 宣传推介 提升形象
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我们在做好千唐志斋开发建设的同时,精心策划、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利用节日,组织人员到郑州、洛阳、西安等省内外城市进行宣传推介;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千唐志斋宣传片;组织参加了各种旅游交易会,签约旅行社百余家;开展了各种特色宣传活动,增强了景区吸引力。如今的千唐志斋,以唐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中外游人。2007年,30个国家的旅游小姐齐聚领略园中的独特美景,感悟大唐文化;2008年,国家二级博物馆花落千唐志斋;2009年千唐志斋书画院成立;2010年应邀赴日、赴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这标志着千唐志斋已经成为中原旅游新宠,“千唐志斋这个文化旅游品牌也越来越响。
志石收藏
背景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我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藏品概况
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