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艺术博物馆,位于惠泉山下,古运河畔,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省内颇具影响的地市级博物馆,园内北侧是是周怀民藏画馆,后又在主建筑内增设周培源、王蒂徵藏画馆。无锡市博物馆创建于20世纪的1958年8月,原馆址设立于风景秀丽的惠山淮湘昭忠祠。1977年郭沫若先生为无锡市博物馆题写了馆名。1986年迁入现址,四十七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辛勤劳动,现已拥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尤以明清书画和地方历史文物最富特色。
无锡博物院现有馆藏资源,来自于原本的无锡博物馆,共有3万多件馆藏品,其中书画最有特色,倪瓒手迹《苔痕树影图》堪称“镇馆之宝”。但仅有这3万多件藏品,难以支撑起偌大的无锡博物院。为此,无锡博物院以馆际交流为平台,通过征集、借展、引进临览等多种渠道来充实丰富展览内容,让市民们欣赏到一流的展览。
紫砂艺术展
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
元代钱裕墓出土文物展
钱裕(1247-1320),字宽父,江苏无锡人,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元代时期无锡的豪门富户,葬于至治元年(1321年)。
其随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琥珀、丝绸服饰、漆器、纸币、木、核器和铜镜等共154件,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其中,鎏金花瓣式银托盏,犹如盛开的牡丹,生机勃勃,是我国出土元代银器中极富特色的一件。
陶寿伯书画馆
陶寿伯(1902-1997),原名知奋,55岁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万,别署万石楼主。15岁即入苏州汉贞阁碑帖店学徒,学习篆刻、书法、拓碑、刻碑。20世纪20年代满师后至上海发展,因师兄钱瘦铁的介绍而得以遍识当时海派诸名家,并由陈巨来引见投拜四明耆宿赵叔孺先生门下学习绘画。1947年拜张大千先生为师,成为大风堂门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时或用泼墨、泼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独创。
周怀民藏画馆
周怀民(1907—1996),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无锡钱桥人。曾任京华美专教授、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历任北京画院一级画师、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是当代著名国画家、书画鉴藏家。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周怀民早年家境清寒,19岁时北上谋生,在北平电报局任职。他由衷地喜爱书画艺术,加入中国画研究会学画,师事吴镜汀。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名画,尤喜马远、夏圭,因而用笔劲峭斩绝,风骨棱棱。中年以后形成了笔墨厚重、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山水之外,尤擅芦荡、葡萄,有“周芦荡 ”、“周葡萄”之美誉。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周怀民先生一生节衣缩食,凭藉精到的眼力,购藏了一批古书画名迹。他数十年积累的古画,与其说是凭金钱购置,倒不如说是靠鉴别眼力获得。他抱定人弃我取的念头,在瓦砾堆中挑选明珠,一件名作得来实在非易,备尝艰辛,同时却锻炼了自己的鉴定眼力。1984年周怀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当代书画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为家乡人民奉献出一座艺术的宝库。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