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古镇,东临黄海,南望长江,西捍扬泰,北控盐淮。西汉吴王刘濞开凿的通扬运河横贯东西,港闸内满载粮盐的舟船舳舻相继,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筑砖城断张士诚粮道,清康熙钱文有督工铺四里青石大街惠及乡里。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海安石板街虽已冷落萧条,但昔日的繁荣,石板街的风情早就记载于史册,传承于千秋。
历史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里人钱文有在海安镇东起牙桥、西至西楹桥,全长约4华里的大街中心,督工铺上青石。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重修东街。咸丰元年(1851)三月再修西街。后因年深月久,石面光滑,高低残缺,行走不便,光绪二十五年(1899),巡检司詹向仁召集糹员等人邀同镇何董捐购苏州黄麻石(花岗岩)换铺街道。以长64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之长方石,横向平铺,用27厘米宽,同样厚度、长短不等之条石,纵铺左右,历七载告成,里人习称石板街。因大街南北巷道甚多,且多为对称,形如蜈蚣,人们又称之为“百脚街”。光绪三十三年(1906)适逢韩国钧五十寿辰,里人以献寿名,在韩公馆东侧的陆家巷中铺石板,左右镶嵌青砖。
昔日石板街两侧,店铺相连,商贾云集,南北货、土特产、茶肆酒楼、市井小吃应有皆有。逢年过节,街面上舞龙灯、跳马灯、踩高跷、挑花担、荡湖船、舞九狮……热闹非常,万人空巷。
后至1957年海安县政府集中11500名民工,填平内城河,建横贯城区的人民路。1981年又将此路拓宽为27米,并设南北人行道,使人民路成为海安最繁荣的街道。此后,石板街两侧的店家这才陆续迁出,原有沿街店面成为居民住宅。石板街虽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仍不失为海安一景,市民们谈论起石板街的故事、传说,照旧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江苏省文物治理委员会、南通市文物治理委员会的不少领导、专家曾来石板街考察,一致认为,这条2公里长的石板街是苏中地区城镇中保留得最完好的一条晚清时期的街道,具有文物价值,应予整体保留。海安县人民政府在1992年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中已明确将石板街保护起来,以待今后开发利用。
至1995年海安镇旧城改造前,东、中、西大街尚有长方石3850块、条石3600块。虽然草坝口、宁海北路先后拓宽,但由于各方面保护古迹的意识增强,令人欣慰的是,石板所失甚少,石板街依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