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京山历史

历史

不可复制的京山历史

京山,因县城东有京源山而得名。县境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地名是新市。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谷壳、原始建筑遗迹等古文化遗存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种植水稻、养殖家畜家禽、纺织手工业等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县地秦属南郡。西汉,北境大富水流域属安陆县;南境京山河流域属云杜县,云杜县治在今县城新市镇。东汉初,大富水流域从安陆县析出,立南新市侯国,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镇秦关)。三国、两晋,县域为南新市县和云杜县分辖。三国时,县域地跨魏、吴,南新市县属魏国,云杜县属吴国。南北朝,南新市县改称为新市县;云杜县北境(今县东南一带)析出,设新阳县,新阳因在新市之南而得名。梁置新州,并置梁宁郡,州、郡及新阳县治所同在今新市镇。西魏,改新州为温州,以境内有汤堰温泉而得名;改新阳县为南陵县,县治在皂南镇(今天门市皂市镇);分角陵县西境置盘陂县,县治在今永兴镇盘堰畈;改新市县为富水县,又置富水郡,郡县治同在杜城。此间50余年,县域为角陵、盘陂、富水三县分辖。隋大业三年(607),并角陵、盘陂二县设京山县,这是京山县名第一次出现,其时,县域为京山、富水二县分辖。宋乾德二年(964),裁富水县入京山县,自此,京山县统领今域。隋至清代,京山县(含富水县)先后隶属荆州安陆郡、温州、郢州富水郡、安陆府(明代曾先后改为安陆州、承天府)。民国初属襄阳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土地革命时期,京山南部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曾在今雁门口镇台岭村建立京山县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京山县城为日伪占据,建立伪政权六年,县周边与邻县结合部分别建立京应、京北、京钟、京钟随、天京潜、京安等县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建立京北、京应、京钟随、京安应、天京潜等县。1949年6月,撤销各临时县政权,恢复京山县建制,划属湖北省荆州地区。1994年10月荆沙市成立,转属荆沙市。1996年12月划归荆门市
  民国时期,京山县国土面积3905平方公里,昔有“京山地土宽、管到多宝湾”民谣,县西南属地抵达汉水左岸,从今钟祥市旧口金港口至潜江聂家滩以下,有汉江京山长堤45公里。民国,南部边沿聂家滩、吕家滩划归潜江县。1949年8月,西南永隆河以西385平方公里面积划出,其中多宝、南河、夏家场等地划归潜江县(后转划天门县);长滩埠、吴集、高集、陆家塞、罗汉寺等地划归钟祥县。自此,京山县不再滨临汉水。
  1953年,在县西南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即今屈家岭管理区,面积173平方公里。1957年,在县西建湖北省国营太子山林场,面积75平方公里。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