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历史成因
安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87年文化普查有文物点330处,古文化遗址178处。沿河湾万家河村发现了新时器时代的刮削器、砍砸器,足见先民活动之久远。仰韶文化遗址12处。龙山文化遗址160余处。郝家坪乡普查出的文物点竟达22处。古文化遗址如此集中,在陕西罕见。 上古,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安塞属“雍州之域”。夏商为“翟之域”。春秋战国,“县境先属晋国版图,后归魏国辖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塞属“上郡”。西汉,秦亡汉兴,袭秦旧制,属“上郡”称高奴。东汉,复设高奴县,隶“上郡”。东晋属”赫连勃勃之夏国”,为“金明郡”。南北朝,北魏时,郡县大增属“东夏州之编城郡”。隋,“改广洛县称金明县,属延安郡”。唐,”本县城从肤施析出,复置金明县“。北宋,“区划更改,并金明县入肤施县,割西南部入敷政县。以‘安定边塞’之意在金明故城设安塞堡”。南宋,“沿用安塞堡,开堡为县至今”(《安塞县志》)。安塞腰鼓由安塞县的得名而得名。
纵观安塞历史沿革,自古以来,有分有合;有盛有衰;有断有续;有汉族辖,亦有少数名族辖。这种现象跟蝩起伏,交替运转。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当某种社会制度处在相对稳定时,君主开明,民众生活就相对改善。反之亦然。尤其在那战乱年代,两军交战,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穷苦人的命运与社会制度息息相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人,不仅盼望有个好年景,而且盼望国泰民安,过上好日子。而且,他们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只是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祖祖辈辈前赴后继,与严酷的自然抗争,进行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创造。 安塞史上,战争连年不断,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在这种灾难中创造性地应用了腰鼓。有了战争生活,就有反映战争的舞蹈。腰鼓由战争不可缺少的军饷装备,到表现生活中的思想情趣,经历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现在,安塞腰鼓仍保留了战争中的那种“猛劲”和“狠劲”以及压倒一切,不畏艰难的气势。
历史是镜子,历史是产生艺术的母体和锤炼艺术的熔炉。任何艺术都有产生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越长,艺术的价值以及它所包涵的艺术性则越醇!有的艺术则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改变而淘汰。有的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又重新复生和发展。有的则从它产生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被历代人所认识和接受,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使之成为多维而复杂的艺术,成为历代人的智慧和创造性的结晶而被世代享用,愈行愈盛,经久不衰。安塞腰鼓就是如此!历史是安塞腰鼓产生的母体和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