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历史

凤山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海安县境是南通市成陆最早的一片土地,5000年前,这里就孕育了青墩新石器文化。我初中时在紫石中学上学的,凤山便在我母校的西边。翻阅资料海安文史得知,凤山的由来,然而凤山的形成,有可能更早。

明代张汉翔写的《凤山碑记》:“海安镇乃江海通衢,鱼盐市井。考之史册,旧制名宁海县,后因世乱遂改镇焉。自明朝定鼎,经今二百五十载矣。居民田畴日见蕃盛,盖缘东突起土阜。高数丈许,广数十步,来自前代不知几何年也。古木森然,流水环绕,足以壮一镇之观,足以培居民之福。因其地形似凤,即以凤山名之。”当然,这里有一点更值得我们注意:元丰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比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建炎早了差不多有三百年。这就是说,早在岳家军之前,海安就有了“东突起土阜”凤山。  

清代文士萧海清《凤山早霞》诗曰:“天衢彩彻丽晴空,海曙山光一望同。蔚起朝云成叆叇,辉连初日敞玲珑。攒红半落千村外,霏紫还疑夕照中。凤岭自宜呈五色,晨霞飞出碧霄宫。”诗句描绘了凤山美丽的景色,还告诉我们:凤山上有宫殿建筑。另一位清代文士徐厚蕴的《海安镇》写道:“名山如凤耸层峦,挈伴登临眼界宽。晓日倒悬沧海出,秋风高卷白云寒。田分禾黍千村富,地近鱼盐小市安。乘兴联吟仙洞①外,碧天空阔雁行单。”

凤山不仅是古镇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更是海安悠久文化的佐证,它为我们的精神之旅留下了珍贵的回归空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凤山桥向北,沿大河北岸西行,寻觅凤山,虽历经岁月沧桑,凤山规模时有变化,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如今的凤山让我们铭记了海安的历史变迁,告诫了我们后人要保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