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之八沟喇叭庙(一)

历史

平泉县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之八沟喇叭庙(一)

平泉县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之八沟喇叭庙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君子南京转,与我的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就当报还。”这是人们都耳熟能详的京剧《苏三起解》的一段著名唱段。而在唱段下面的几句道白引出的两个地名和一座古庙,却少有人注意。负责押送苏三到异地会审的老解差崇公道,在初离洪桐县,替苏三向客栈小二打听有无去南京的人,好给心上人王公子捎个信时,店家答道:“去南京的都走了,就剩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了。”
这里提到的热河就是承德,因避署山庄内的热河而得名,是承德厅的治所。而八沟就是现在的平泉。康熙三十一年(1703),清廷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开通承德至盛京(沈阳)的道路。由于平泉是地处承德向东过五烈岭第八条大的自然沟川,故名“八沟”。雍正七年始设八沟直隶厅,厅治就在现在的平泉。八沟厅主要负责蒙古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翁牛特右旗、翁牛特左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各旗事务。辖区东西540里,南北810里,至巴林旗北境相距1l9O里。旧有“八沟厅,管得宽”之说。
戏文中的“八沟喇嘛庙”,又名宗畅寺。在平泉镇城北瀑河右岸的七家村后道,行政中心北数百米,是平泉县城诸多古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笔者和王翠琴调查,该寺于康熙十一年(1672)始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据《承德府志·寺庙》载:“喇嘛庙在州北五里(城北七家村),蒙古名沙金泥巴达拉固鲁克齐索木(八沟厅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降为平泉州,隶承德府)。内奉三皇,旁列罗汉,殿后为御膳房,乾隆曾驻跸于此。”宗畅寺主持先后曾达十余人之多,其中末任主持为云霞。另外“云”字辈喇嘛还有云兴、云起、云环、云露、夏国文等。其中一“云”字喇嘛特别虔诚,走路时也在默默念经,人称“故事喇嘛”。夏国文,平泉三十家子人,家中有妻。是负责寺庙事务的喇嘛。如接待官员、游客(作导游),管理日常宗教活动、寺庙人员的生活等。伪满洲国时期他就接待过日本人。寺内还曾有贵玲、树子、白老乎等小喇嘛。云兴后来去了承德扎什伦布寺,解放后仍在那里修行、诵经。
据《清实录》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十六日,弘历一行自承德避暑山庄东巡,往盛京谒祖陵,这是他第四次东巡。十七日驻跸金家庄大营(今七沟镇东六沟村),次日继续东行,经过宗畅寺,作《宗畅寺》诗一首:
  停跸值村寺,锡(通“赐”)名宗畅崇。
  欲因阐黄教,兼以奖丹衷。
  内外一家信,觐瞻万姓同。
  致予心喜者,满谷稼登丰。
通过此诗可知,乾隆一行确实是住在了宗畅寺,且应该是八月十八日。乾隆在诗中自注:“寺在八沟东北七家村,康熙年间喀喇沁蒙古部众所建也。乾隆癸卯(1783)秋,喀喇沁王拉特纳锡第略为整饬,以备巡幸初顿。因赐名宗畅寺,以志宣扬黄教中外一家之盛云。”明确说明此寺为平泉土著民族蒙古族为宣扬黄教(亦即喇嘛教,藏传佛教)而建,另还有以备皇帝“巡幸”初顿之功能。可见乾隆不一定是仅来此一次,至于康熙(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二十年(1681)曾两次路过这里)、雍正二帝是否来过此寺,还不得而知。据说,乾隆在七家前营子曾诏一绣女陪侍,此女以后终身未嫁。

梧桐子看家乡我的家乡: